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6057247
大小:33.50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8-01-01
《2013年高考文言虚词详析和备考指导》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2013年高考文言虚词详析和备考指导 一、题量、题型及分值2013年全国高考语文18套试卷中有8套试题单独设题考查了文言虚词的用法,比上年减少两套,重庆卷则延续着实词和虚词混合考查的思路,全国大纲卷、上海卷和江西卷虽然没有专门设虚词题,但在翻译中分别考查了“乃”、“所”和“以”的用法,作为得分点,而湖南卷既专门考了一道虚词题,又在翻译题中考查了“以”和“而”等虚词。8套设题考查的试卷均采用了四选一的单项选择题的考查形式,其中,北京卷的题干要求是选出“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其余7套试卷题干的要求都是选出“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分值均为3分。二、考点分布及变化1
2、2今年所考虚词全部来自教育部考试中心颁布的《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语文)》(俗称《考试说明》)要求掌握的18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今年“而”和“以”字考查最多,达5处之多,其次是“乃”字和“之”字,均考查了4处,其余的虚词一般考查1至2处,而“乎”、“若”、“焉”和“与”这四个虚词则没有设题考查。通过分析发现,往年高频率考查的热点虚词如“以”、“而”、“其”等,今年都减少了出现的机率,而往年很少考查到的如“也”、“者”等虚词,今年却考了,这个命题变化需引起我们注意,对于一些长期不考的虚词在备考时也要
3、予以关注。18个虚词考查情况如下表:三、命题特点虚词题考查的题型相对稳定。设题方式还是主要采用比较的方式,即给出四组八个例句,每组内部两两比较,辨析它们之间的异同。只有北京卷的题干表述为选出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其余都是要求选出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为了降低难度,其中每组中有一个句子选自高中教材,而这种将课内与课外紧密地结合起来的考查方式,体现了高考文言文注重迁移、突出运用的“能力立意”的考查趋势,这也是当前虚词题最常用的考查方式。但广东卷和北京卷所考虚词的例句全部来自高考文言文选段,没有选课本中的例句,这主要是因为广东和北京两地有不同版本的教材,命题者为了避免教材一纲多本(现在全
4、国有6套不同版本的语文教材)的版本之争,避推广教材之嫌,也是为了体现公平公正的原则,命题专家才不得已采取这种避开教材的做法,这是新课标区喜欢采用的考查方式,当然也增大了考试的难度。四、归类解析12与文言实词相比较,文言虚词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用法比实词灵活,往往一个字有好几种用法,好几种解释,甚至分属好几类词。二是使用频率比实词高,许多常用的虚词,在一篇中会多次出现。三是语法功能比实词强,实词往往要靠虚词的组合、连接、辅助而成为完整的句子,体现不同的意思,抒发不同的感情,表达不同的语气。四是在汉语的发展历史中,变化比实词大。为了帮助大家做好2014年高考文言虚词的备考工作,现将201
5、3年高考所涉及的14个文言虚词逐一解说如下,以供同学们参考。(一)而例1.所营十一之息无甚增益而勤施/烟光凝而暮山紫(天津卷第10题D项)例2.而刘表性缓,不晓军事/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湖南卷第6题A项)例3.遂敦勉就举,而三人者悉登科/咏悉宽其罚而遣之(广东卷第6题C项)例4.将相欲移兵而诛王/今人有大功而击之(安徽卷第5题B项)例5.可挈尊罍而饮/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山东卷第10题C项)【解析】例1中“而”都是连词,前者表转折,可译为“但是”;后者表并列关系,可不译。例2中“而”,12都是转折的连词,可译为“但是”。例3中“而”都是表顺承关系的连词,可不译。例4两个“而”均为连词,前
6、者表目的,可译为“来”;后者表转折,可译为“却”。例5“而”都是连词,前者表修饰,可译为“地”;后者表转折,可译为“却”。【备考指导】高考中“而”字主要考查其连词的用法。而学生最难区分的是“而”字表顺承关系还是表修饰关系。温馨提示:“而”字表顺承关系时,两个动作一前一后非常明显,“而”字表修饰关系时,两个动作没有明显的时间先后顺序,通常是前面的动作伴随着后面的动作,并且前面的动词的动作性不强,一般表示一种情状或一种态度,这时“而”可译为“着”或“地”,如例5中的第一个“而”就是这样的用法。(二)以例1.有出于农工商贾之中者,共为一卷,以勉学者/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天津卷第1
7、0题A项)例2.以百玩之具罗于席/吴越人以轻舟追遗之(北京卷第7题A项)例3.历历可据以行/使工以药淬之(四川卷第9题B项)例4.我聊以忘忧耳/如惠语以让单于12(湖南卷第6题B项)例5.议以咏首荐/若以一部校故(广东卷第6题A项)【解析】例1中第一个“以”是连词,表目的,可译为“来”;第二个“以”是介词,表原因,可翻译为“因为”。例2中两个“以”均作介词,可解释为“用、拿”。例3中两个“以”都是介词,前者可译为“凭借”;后者可译为“用、拿”。例4中第一句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