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6038868
大小:27.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7-12-31
《浅议初中数学教学课堂提问技巧》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浅议初中数学教学课堂提问技巧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745(2013)08-0365-01摘要:提问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教学手段,既能够活跃课堂氛围,又可以促进师生交流,同时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也可以了解学生的对于知识的掌握状况,进而及时制定相关的教学对策。特别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的提问对于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提升教学效果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课堂的提问仍需要讲究一定的技巧,本文笔者就自身的一些教学经验入手,谈一下我对初中数学教学中课堂提问的一点认识。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提问策略一、数学课堂有效提问需要遵循的原则在传统的课堂提问中,教师
2、往往是进行“两极提问”:要么是针对优秀学生,因为一般的学生无法回答;要么是针对学困生,因为他们捣乱或者其他原因将他们“揪起来”提问。这种提问方法导致学生对于教师的提问没有正确的认知,致使学生不愿意回答或者不主动回答。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也应该注意,提问也要讲究一定的原则:5首先提问要目的明确,按需设问课堂提问必须以教学目标为指南,根据教学的要求,设计目标明确的问题;如提前测评中的摸底提问、知识理解的启发性提问、触类旁通的发散性提问、归纳总结的聚敛性提问,还有复习性提问,包括对概念、公式法则、定理和方法的回忆,还有理解性提问、应用性提问、评价性提问等;其次提问要灵活设问,把
3、握时机课堂提问应把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显示出的心理状态;提问的契机表现在以下几处:学生受旧知识的影响,无法顺利实现知识的迁移时;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时;学生学习热情高涨时;讲解知识的重点、难点时;探寻知识知识之间的联系时;教师可根据教学活动中的具体情况,设计最恰当的问题,以调整和改善教与学的互动;另外提问要留时间让学生思考,及时反映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总有一个思考的过程,因此从问题提出到点名让学生回答应有一个适当的时间间隔,至于停顿时间的长短,可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反应情况而定;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应作出及时、明确的反应,使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问题的设置应疏密相间、安排合理,留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二、初中学生课堂有效提问的一些实用方法5在遵循课堂提问原则的基础上,课堂提问也有一定的实用方法,在此笔者略为叙述,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启发:学生的智慧潜能如宝藏一样需要开采、需要激发,“知识即是力量,方法即是智慧。”美国哈佛儿童教育学家尼普斯坦说:孩子的表现不如父母的意,老师觉得孩子教不会,其实这是因为大人还没有找到正确的方法激活孩子的智慧潜能,只要用对方法,即使最顽劣的孩子,也是可以教好的。要想激发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热情,有一定的学习方式和技巧。尼普斯坦教授经过长期研究,提出如下一些方法和行之有效的办法。善问“十
5、字诀”的办法,这“十字诀”是:假、例、比、替、除、可、想、组、六、类。假:就是以“假如……”的方式和学生问答学习;例:即是多举例例子,最好是与学生有密切关系的例子;比:比较知识和知识间的异同;替:让学生多想有什么是可以替代的;除:用这样的公式启发:“除了……还有什么?”;可:可能会怎么样;想:让学生想各种各样的情况;组:把不同的知识组合在一起会如何;六:就是“六何”检讨策略。即为何、何人、何时、何事、何处、如何。类:是多和学生类推各种可能。三、教师要做好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课堂教学的过程应该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同时也应该是一个开放的过程,如果教师的提问缺乏基本的开放性时5,教
6、师的提问不仅不能给教学带来生机,反而对课堂教学带来满堂问的干扰,满堂问与满堂灌相比,虽然形式上学生参与到教学中,但本质上是一致的,都不承认学生是可以自主学习的人,没有从根本上变革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教学模式。如果用过于琐碎的无意义的问题牵着学生鼻子走,用只有惟一答案的问题领着学生朝同一方向迈进,学生就没有了自己,没有了自己的方向。这种满堂问、串讲串问的教学,淹没了教学重点,挤占了学生读书、思考、练习的时间,也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满堂问带来的另一个问题是教师并没有领会学生,没有领会只因为没有倾听。很少人会想到:真正有效的提问,原来只是倾听。学生一旦主动学习,教师的责任就由讲授、提
7、问转换为倾听。善于倾听的教师总是能够将学生的声音转化为有效教学资源。倾听是一种对话,好的对话者总善于倾听。这需要教师在提问之后,给学生留出足够的等待的时间,为学生的回答提供及时的反馈。关键的策略是,要让学生感觉教师在等待和倾听。四、做好课堂提问教师应有的转变首先教师的教学行为应有一定的转变。新课改理念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习者由原来的“听讲学习”转向“阅读学习”和“发现学习”成为可能。但这种转向的程度是有限的,教师仍然在充当“供给者”、“提供者”的角色;学生仍然只是“接受者”、“承受者”的角色。只有当教师由原来的“供给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