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60368025
大小:60.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20-12-05
《最新情景交融学.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情景交融学《三峡》 宁乡县夏铎铺中学 李叶青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科书安排《三峡》为第六单元的首篇课文,旨在通过对它的学习,让学生逐步接触、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取得的辉煌成就,感受古代诗文的美。文章通过对三峡山水和一年四季三峡的景色描写,向我们展现了三峡的美好风光。写景生动,寓情委婉,有着一种特殊的魅力。尤其作者写作手法多变,修辞匠心独运,令人叹为观止。我的教学设想是,把本文的教学分两个课时来完成,第一课时重在夯实基础,要求学生利用注释和工具书掌握字词,通译全文,
2、达到理解全文的基本内容的目的。第二课时以读为主,通过朗读、讨论,探究等手段,理解文章的美和写作的妙处。根据新课程理念,结合本文的特点,考虑学生的原有基础和现有困难,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 、 落实生字,理解文意,熟读成诵;(2) 、品析课文,领略美景,引导学生揣摩作者笔法之妙;(3)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其中,我把教学重点放在引导学生体会三峡之美和作者精彩的描写手法上,这同时也是本课的难点。情感与知识的双向交流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在教学中我力求酝酿出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感与情绪。如上课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三峡的美丽风光,配
3、上优美的音乐,用声情并茂的朗读和直观形象的板书等等,以此帮助学生理解,使之进入情境,进而领会文章的美。当今语文教改气氛活跃,新观念、新教法层出不穷,但溯本求源,探其精髓,都要求勿忘“读”这个本。非读无以训练语感,非读无以激发美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通过初读整体感知、再读品析课文内容所体现的美、三读揣摩文章写法的妙处、四背读积累文学作品这么几个环节循序渐进的。同时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辨疑,并进行合作交流学习。最后我引导学生放眼今天的三峡,看到三峡的大变化,激发学生爱我三峡,护我三峡的热情,愿意投身到建设美好新三峡的事业中去。我的教学程序
4、是这样设计的:1、设置情景,导入新课。运用李白的《早发白帝城》展开联想,选用舒缓的古典名曲《高山流水》作为背景音乐,使学生的情感与作品的情感积极交融,激发学生学习三峡的兴趣。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让学生初步了解文章的美;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提出阅读要求,要求学生自主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节奏、读顺文意;(3)、多媒体课件出示练习题检查阅读效果。3、品读课文,领略美景。罗素说过:“被动地接受智慧,这种习惯对一个人的未来
5、生活是一种灾难。”新课标要求“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思考。”为了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参与课堂,在体验和探究中学习,从而达到欣赏并热爱三峡美景的目的。我设计了以下两个步骤。这也是全文的重点。(1)、走进音乐世界,初步感受三峡之美学生聆听文章的配乐朗读,跟随音乐的高低缓急展开想象,用符合音乐风格的词语形容所听到的三峡:山 ————( )夏水————( )春冬水———( )秋水————( )从音乐的跌宕起伏,辗转变化中,学生感受到了不同季节的三峡,就有不同的风格趣味。接着请学生用音乐般的
6、节奏朗读课文。(2)、走进美术世界,再次感受三峡之美学生欣赏一组美丽迷人的三峡风光图,使学生从艺术角度直观感受三峡之美。为训练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 ①、我最爱“ ”这个句子,因为它描述了( )的景色。②、请男生找出三峡山的特点,以三峡的山是( )的为开头,接写一句描写的话。③、请女生找出三峡水的特点,以三峡的水是( )的为开头,接写一句描写的话。这几个问题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进一步领略了三峡之美,又升华了思想感情。然后请学生用赞美喜爱的感情大声朗诵全文。4、再读课文,
7、揣摩文章写法的妙用。《三峡》语言精美无比,写法匠心独运,是写景的经典杰作,学习作者独妙的写法就成为了我们学习的又一个重点。所以这一环节我也安排了两个步骤。首先要学生学做摄影师,把握镜头的高低,远近,学会正面特写,侧面烘托地多角度拍摄,体会作者视角的独到之妙。因为授课的对象是八年级学生,他们具有较强的形象思维能力和习惯,所以第二步我将主动权交给学生,请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交流,为了帮助学生掌握文章的写法之妙,我通过以下练习来提示。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①
8、、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