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6031378
大小:37.50 KB
页数:14页
时间:2017-12-31
《我国教育适应和超越探究20年-回顾和反思》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我国教育适应和超越探究20年:回顾和反思 摘要: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来,我国教育适应与超越研究涉及的主要内容包括教育适应与超越的含义、理论基础、相互关系、实践体现等。相关研究改变了仅以教育的适应性来理解教育与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局限,顺应了时代潮流,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但尚存在基本概念含糊、理论视野有待扩展、实践问题研究不足、研究方法单一等问题。今后的相关研究要廓清基本问题,更新扩大理论视野,拓展深化实践问题的研究,实现研究方法的多元。关键词:教育适应;教育超越;教育基本理论;文献综述中图分类号:G40-09文献标
2、识码:A文章编号:1672-0717(2013)03-0088-05收稿日期:2013-01-23基金项目:2010年甘肃省高校硕士研究生导师项目“学习自由与学习通达自由研究”(1001B-05);西北师范大学“知识与科技创新工程”项目“教育学科体系建设与发展研究”(NWNU-KJCXGC-SK0302-17)。作者简介:李虎林(1974-14),男,甘肃天水人,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教育学博士,主要从事教育基本理论研究。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来,我国学者对教育的适应与超越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果
3、。本文拟对现有成果做一梳理、反思和前瞻,以期促进该领域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一、教育适应与超越研究的背景与基本过程(一)教育适应与超越研究的背景14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的改革开放走向深入,社会生活急剧变迁,从而对教育提出了新的需求与挑战。教育体系如何在社会发展中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成为教育改革和教育研究关注的重点问题。”从西方现代化已经走过的路来看,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物质财富大量涌现,带来的却是人的主体性的丧失”[1]。西方现代化过程中所暴露的种种危机,“在很大程度上也适用于当代中国的社会现实
4、。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大潮的滚滚而来,一些人滋生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的个人主义思想和腐朽的生活方式”[2]。在这种情况下,我国一些学者开始思考如何超越西方现代化的历史,如何通过教育避免、克服、超越现代化弊端等问题。而且,世界范围内占据支配地位的单纯适应性教育不是着眼于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塑造,而是从“粗陋的实际需要”出发,使教育变为纯粹的知识、技能的传授与训练[3]。这些适应性教育的弊端也是促使我国学者对教育的适应性加以反思,对教育的超越性予以关注和研究的重要原因。(二)教育适应与超越研究的基本过程我国对教育超越性
5、的明确探讨始于鲁洁教授,在这之前,人们主要是以教育的适应性来理解教育与社会和人之间的关系的,如1992年,吴光普教授在《论教育的适应性》一文中认为教育的适应性是教育的生命和发展的动力,提出以“教育的适应性”作指导,深化教育改革[4]。1994年,鲁洁教授在《道德教育:一种超越》一文中基于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物质主义危机,提出并阐释了道德教育的超越本质,并指出“教育是指向未来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的任何部分都具有超越现实的本性”[5]。1996年,鲁洁教授发表了《论教育之适应与超越》,在充分肯定教育超越特征的基础上,提出
6、我国的教育学在教育哲学观上应实现“从适应论到超越论的根本转变”[1]。14鲁洁教授的“超越论”提出后,引起了教育界的关注,既有与之商榷者,也有共鸣者,由此引发了关于教育适应与超越问题的论争。《教育研究》在1996年刊发了鲁洁教授的论文后,于1997年和1998年相继刊发了与此主题相关的两篇争议性论文。《教育研究与实验》还专门设立了“教育之适应与超越”问题的专栏,同时这一问题也开始成为了一些博士、硕士论文的研究题材。二、教育适应与超越研究的主要内容(一)教育适应与超越的含义关于教育适应的含义,国内研究者主要有以下几种认识
7、。第一,“教育的适应性,是指教育必须依据并符合社会的和教育对象的客观实际和发展规律,不断完善自身并向前发展”[4]。第二,“适应”具有四层含义:“维持性适应”,即作为对存在的“再生”、“复制”的适应;“动态性适应”,即作为满足新的需要,对“变化”的适应;“改造性适应”或“调适”,即作为对自己和环境调整、修正的“适应”;“前瞻性适应”,即作为对“未来变迁的适应”[6]。第三,“教育对社会的适应”乃是指教育对社会现状的适应[7]。第四,“教育适应社会的需要”是说,教育要围绕社会的需要来改变自己[8]。第五,“大致可以讲,如
8、果是教育主动地或者在外部压力下改变调整自己,以达到与外部社会环境相一致,而不丝毫触动后者,就是教育对社会的适应”[9]。14关于教育超越的含义,国内研究者的理解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第一,“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它的超越的核心就是,要培养出能改造现存世界的人,也即是具有实践意识和实践能力,能超越现实世界、现实社会的人[1]。第二,“教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