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6000101
大小:28.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7-12-30
《大学生课堂冷漠现象原因和对策探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大学生课堂冷漠现象原因和对策探究 摘要:课堂冷漠,已成为当代大学教育一大伤口,给大学教育带来严重影响。课堂冷漠现象给学校、教师、社会、学生自身都带来了严重伤害,都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关键词:课堂冷漠;大学生;教育一、问题的提出逃课现象包括显性逃课和隐性逃课。前者指学生在未请假的情况下,没有按既定的时间和地点去上课的一种旷课行为。“隐性逃课”指学生虽没有旷课现象,但人在教室内,并不认真听老师讲授知识,而是无视课堂的存在,干自己想干的事情,如小声讲话、打瞌睡、看无关书籍、开小差等与当时课堂教学毫无关系的活动,这也就是本研究重点关注的“课堂冷漠现象”。二、大学生逃课现象的现
2、状及特点有研究显示,相对显性逃课,隐性逃课范围之大,涉及更多的学生。本科与专科生都存在高比例的隐性逃课现象,隐性逃课率甚至达到了84.4%。对于逃课现象,大部分大学生持一种理解和容忍的态度,认为逃课是可以接受的,仅有14.2%的学生表示“反对”,2.1%的学生表示“极力反对”。三、大学生课堂冷漠现象的危害性61.对教师的危害。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最基本的职业心理需求是自己的教学能受到学生的关注。如果教师来到课堂,看见空荡荡的教室坐着神情迷茫的学生,或学生在课堂心不在焉的行为,必然会对教师心理造成冲击,制约教师的课堂发挥。2.对学生自身的危害。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仅传授书本
3、知识,更多地通过自己的人格魅力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另外,有的课程内容深奥,连续性强,经常性的“课堂冷漠”致使学生跟不上课程进度,逐渐失去学习兴趣。更严重的是,“课堂冷漠现象”还会导致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偏离,他们平时疏于课程知识的积累,到考试时,只好采取作弊等行为以蒙混过关。3.对学校的危害。教学工作是高校的各项工作中心,不论是显性逃课,还是“课堂冷漠”都是对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严重影响高校形象,对学校的教学工作起到极强的破坏作用。4.对家庭的危害。一个家庭要培养一名大学生需要付出大量心血,大学生“课堂冷漠现象”辜负了家庭的期望。学生的天职是学习,如果大学生选择在课堂上聊天
4、、看杂志、睡觉,必将影响其未来的发展,对家庭的建设具有不良影响。65.对社会的危害。大学生“课堂冷漠现象”影响了高等教育服务社会功能的实现,将导致高校向社会输送高质量人才的比例下降,培养一批眼高手低的“人才”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进而阻碍社会发展。四、大学生课堂冷漠现象的成因1.学校管理的漏洞。每个学校的学生守则都详细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但是,这些制度在现实中很难落实。如高校很多课程是大课,一屋子的学生坐在教室里,至于学生具体在做什么,老师更是无暇管理。2.教师教学的不足。在实际教学活动中,部分教师不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也不改变教学方法,还在传授着早被淘汰的知识。有的教师
5、缺乏亲和力,上课用的讲义常年不变,课堂气氛毫无生气,面对“课堂冷漠”的现象,有的老师往往采取置之不理、放任自流的态度。63.大学生自身的原因。①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和动力、学习态度不端正。部分学生上了大学,就失去了努力的方向,而新的目标没有树立起来,还有一些学生觉得所学的专业不是自己喜欢的或课程难度太大,甚至仅仅是因为对某个老师有偏见,就采用“课堂冷漠”的方式来进行反抗。②学生在学校的社团活动过多影响正常上课。有的学生喜欢参加各种社团、学生会、勤工俭学等活动来锻炼自己。然而,这些活动难免与正常的教学秩序冲突,导致有的学生由于无法完成其他科目的作业,只好选择性地在课堂里“拆
6、东墙补西墙”地赶作业。③班级群体作用的弱化与从众心理的驱使。班级是学生群体最基本的单元,大学也以班级为单位,但同学们往往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自己的课程,上课时间也不一致,往往是跨系、跨专业、甚至跨学院的学生在一起上课,很难找到“班级”感。于是,有的同学认为“反正老师也不认识我”,有的新生看见老生经常逃课或在课堂上做其他事情,也没受到惩罚,逐渐就认同他人的做法,将“隐性逃课”行为合理化。4.社会因素。①急功近利社会思潮的冲击与大学精神的缺失。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上出现了“脑体倒挂”、“全民经商”等现象。大学校园更大了、学生更多了、教室更宽敞明亮了、设施更现代化了,然而大学的
7、人文气息却少了、课堂育人功能更淡化了。②用人单位招聘条件的功利性。随着高校扩招,大学生从“天之骄子”变成了“就业难”的弱势群体,他们变得急功近利,各自用自己的方式寻求出路。有的用人单位迫切希望刚毕业的大学生能尽快适应工作需要,硬性要求毕业生持有从业资格证,导致部分学生从进入大学就积极报考各种各样的资格证书,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利用课堂时间学习英语、计算机等情况严重化。五、大学生课堂冷漠现象对策建议61.学校方面:学校要弘扬大学精神,更新教育观念,完善课程设置,实施个性化教育,严格教学管理制度,加强学生就业观的教育。学校要树立良好的校风,用发展的眼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