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死亡态度探究概述

大学生死亡态度探究概述

ID:5999892

大小:28.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7-12-30

大学生死亡态度探究概述_第1页
大学生死亡态度探究概述_第2页
大学生死亡态度探究概述_第3页
大学生死亡态度探究概述_第4页
大学生死亡态度探究概述_第5页
资源描述:

《大学生死亡态度探究概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大学生死亡态度探究概述  摘要面对死亡的态度是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对死亡的心理学研究,对死亡焦虑、死亡恐惧和死亡态度概念区分,死亡态度内涵探讨,和目前对大学生死亡态度的研究多方面进行概述。为进一步引导大学生建立健康积极的生命观,在高校开展生命教育奠定理论基础。关键词大学生死亡态度死亡焦虑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中国传统文化向来重谈“生”、少言“死”,很少去思考、谈论甚至提及死亡,甚至对棺材、数字4等等与死亡相关的符号也讳莫如深。但另一方面”死”又常被当成逃避问题的工具,当现实的挫折积累到一定程度,“死亡”又成为可行的选择。国人的自

2、杀死亡率居高不下,校园内的伤害事件也时有发生。死亡成为我们避之不及却又无法避免谈及的一个话题。然而正如古罗马思想家圣奥古斯丁所说的“一个人只有面对死亡的时候,才真正地出生了”,生与死是无法分割的一体两面。死亡会摧毁一个人,对死亡的思考却会拯救一个人。因此了解目前大学生对死亡的态度,探究其影响因素,适时对其开展生命教育是必要而又迫切的。1对死亡的心理学研究6目前,国内外关死亡的心理学研究主要分三个方向:一是从发展心理学角度,研究儿童死亡概念与认知的获得。二是从进化、社会学角度,验证以死亡焦虑与恐惧为核心的恐惧管理理论的研究。三是面对死亡时所产生的情绪反应

3、,又包含对于濒死和哀伤心理的研究以及对死亡焦虑,死亡恐惧,死亡态度的研究;其四是对死亡的教育学研究,即生死教育、生命教育方向。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西方心理学界关于死亡的研究一下子多了起来,这可能与当时美国反战和性解放运动的文化背景有关,战争阴影和对极端自由的追求增加了对死亡问题的关注。九十年代开始港台地区也兴起对死亡的心理学研究。而大陆地区这方面的研究还属于起步阶段,近些年有增多的趋势。在万分数据平台,用“死亡态度”为关键词得到“年度命中率”图示的“死亡态度研究趋势”是直线上升的,2006年每百万期刊论文中“死亡态度”命中1.83篇论文,而2011年这个

4、数据变成了3.85篇。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媒体技术发达,资讯传播越来越便捷迅速,各类意外事故的传播速度也越来越快,影响范围越来越广,使得人们更多地面对“死亡”话题。因此,对死亡态度的研究也不断增加。其中最多的就是针对大学生及青少年群体的研究。2对死亡态度的研究2.1死亡焦虑、死亡恐惧和死亡态度概念区分6有关死亡心理学研究中最常出现三个词是:死亡焦虑、死亡恐惧和死亡态度。现将三者分别加以介绍并试图区分。死亡焦虑和死亡恐惧是早期研究中用于描述个体对死亡情绪最常使用的两个词。两者不同之处在于,焦虑是弥散的,而恐惧是有具体指向的。而死亡同时具有

5、着确定与不确定性,因此面对死亡往往同时有具体的恐惧和模糊的焦虑,掺杂在一起。所以“死亡恐惧”与”死亡焦虑”两名词常替换使用。早期研究都焦点都集中在对死亡的恐惧焦虑、逃避否认等负面维度,但后面的研究发现各种正向与负向的情绪与感受可能同时并存。张淑美(1996)综合许多有关死亡态度的研究,认为死亡态度包括:死亡焦虑、死亡恐惧、死亡否认与逃避、死亡威胁、死亡忧郁、死亡接受、死亡理解等。可见死亡态度内涵的复杂与多元性。综上所述,死亡态度的内涵更广泛,包括了死亡焦虑与死亡恐惧。2.2死亡态度的内涵6死亡态度的特定对象“死亡”使其内涵非常复杂,一般分为五个维度:(

6、1)死亡焦虑、恐惧(对死亡有较强烈的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2)死亡逃避(对死亡逃避、否认);(3)自然接受(将死亡视为生命中自然存在的部份,既无恐惧也无特别欢迎);(4)趋近接受(将死亡视为通往快乐来生的通道);(5)逃避接受(将死亡视为今生痛苦的解脱之道)。综上,死亡态度是多维度的,且有可能是同时存在的。适度的死亡焦虑是对死亡意识的觉察,没有死亡焦虑也可能是对死亡的否认,不是凭字面就判断负向与正向死亡态度的好坏。3大学生死亡态度的研究徐洁(2011)对北京四所高校1068名大学生的研究发现,大学生死亡态度方面,中性接受排序第一,分别高于死亡逃避、死

7、亡恐惧、趋近接受和逃离接受。这与张东伟(2011)对河南1295名大学生的调查,还有陈四光(2009)对江西四所高校436名学生的研究结果一致。表明目前我国大学生死亡态度总体上是正向积极的。6在死亡态度的影响因素探讨上,张东伟(2011)的研究证实宗教信仰、参与葬礼次数对大学生的死亡态度有重要影响。陈四光(2009)的研究表明死亡态度与身体健康状况有关,同时家庭环境对死亡态度影响显著。身体健康状况越好的大学生,越不会产生逃避接受的死亡态度。家庭中谈论死亡越是公开、自然的学生对死亡越不会逃避和恐惧,而是持自然接受的态度。李彩妮(2012)对长沙市四所高校

8、442名大学生的研究发现,死亡态度与生命意义及自尊有关,其中中性接受与生命意义呈显著正相关,死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