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999721
大小:35.00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7-12-30
《大学教育教学中几个热点问题反思》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大学教育教学中几个热点问题反思 摘要:本文针对目前我国大学教育教学中诸如通识教育、素质教育、德育教育、继续教育、教育目的和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等几个热点问题,进行了反思性地探讨。就通识教育而言,应进一步明确其功能与定位,构建符合和反映我国教育目的和教育价值观的通识课程体系;就素质教育而言,应进一步明确其内涵,避免空泛化和简单化,使其真正成为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来指导教育实践;就德育教育而言,应克服目前教育实践中的简单化、知识化和孤立化倾向,真正把立德树人作为人才培养的首要任务;就继续教育而言,应强化其在我国教育体系中的角色与职能,尽快使高等学校从目前将其人才
2、培养的出口与用人单位的入口直接对接的困境中摆脱出来;就教育目的而言,应尽快完善我国教育目标体系,使党的教育方针具体落实在各级各类教育中;就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而言,应进一步明确实施目的、推进配套改革、强化资源建设,避免因“水土不服”使学分制改革陷入困境。关键词:通识教育;素质教育;德育教育;继续教育;教育目的;学分制12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的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要“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结合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对大学教育教学中诸如通识教育、
3、素质教育、德育教育、继续教育、教育目的和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等若干热点问题进行了反思,以期对这些问题有更深刻的认识与把握,从而正确引导教育教学实践。1.关于通识教育12通识教育有两种代表性模式[1]:一种是欧洲模式(也叫博雅教育),目的是培养绅士;另一种是美国模式(也叫普通教育),目的是培养合格公民。我国许多高校在积极推进通识教育,但尚未形成一个明确的目的。有的将它看成是通用平台知识教育,有的将它看成是素质教育,有的将它看成是常识教育。其实,通识教育体现的是教育价值理性,目的是将人(自然人)培养成“人”(社会人);专业教育体现的是教育的工具理性,目的是将人培
4、养成“人力”。通识教育是对功利化的专业教育的一种纠正,更能体现教育本质[2]。它是关于人的“品质”的教育,对人才培养举足轻重。欧洲和美国的通识教育已基本定型,基本上反映了他们的教育目的和教育价值观。我国高校的通识教育缺乏系统思考与科学规划,只停留在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的改革层面。有的盲目照搬美国大学的通识课程,造成水土不服;有的将一些常识性的课程简单堆砌,形成一批“水”课。应该高度重视通识课程体系建设,形成核心课程,使其成为最能代表学校水平的课程。2.关于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在我国推行了多年,但始终没有成为一种公认的教育理念来指导教育实践。问题的关键在于,没有搞
5、清楚素质教育的内涵到底是什么,以致产生了一些概念上的混乱或歧义。素质本身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可以拓展至方方面面。德、智、体、美等,这是一种说法;知识、能力、素质,这又是一种说法。特别是后一种说法在高校内部或战线内比较常见,似乎更能体现素质教育的重要地位。其实,正是这种说法,使得素质教育成了空中楼阁。一个人心智方面的素质,至少包括知识、能力、思想、境界,也就是知、行、思、德。素质怎么能和知识、能力成并列关系?教育本身就是文化活动,它包括知识教育、思维教育、方法教育和精神教育四个方面。与这四方面相对应,就是知识、思想、能力和境界四方面素质的提升。如果教育里还包
6、括了素质教育,那教育本身是什么?这岂不是悖论?时下的素质教育被简单化为人文素质教育,人文素质教育被简单化为人文知识教育,人文知识教育被简单化为人文常识教育。素质教育的路越走越窄。素质教育是一种教育理念,但不应该是一种教育模式。3.关于德育教育12我国高校德育教育实效问题一直是备受关切的问题,似乎始终没有找到“良方”。当然,这一问题很复杂,关系到方方面面。但从高校内部来说,德育教育的“三化”倾向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一是德育教育简单化。将德育教育简单化为思想政治教育,将思想政治教育简单化为“两课”教育。这反映了我们德育教育急于求成的心态。”吃到第8个馒头就
7、饱”和“只吃第8个馒头”的效果截然不同。二是德育教育知识化。我们强调“三进”(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但进了教材、进了课堂,就能进头脑吗?德靠养成,焉能教会?“昔孟母,择邻处”,这就是朴素的德育教育。三是德育教育孤立化。为了加强德育教育,我们不断强化“德育教育体系”建设:专职队伍、专门机构、专用载体等。形式上这是一种强化,其实是一种弱化,因为这使它从教育的主渠道孤立出来了。因为有专职队伍、专门机构,所以广大的非专职人员和非专门机构,可以心安理得地“只教书、不育人”了。无论你如何强化,在学生心目中“专职人员”的地位无论如何不能高于专业教授的地位,德育教育的
8、课程总量也无法与专业课程相比拟。不克服“三化”倾向,德育教育的现状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