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组听课活动点评:数学思想是灵魂解决问题是目的.doc

数学组听课活动点评:数学思想是灵魂解决问题是目的.doc

ID:59987137

大小:91.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20-11-30

数学组听课活动点评:数学思想是灵魂解决问题是目的.doc_第1页
数学组听课活动点评:数学思想是灵魂解决问题是目的.doc_第2页
数学组听课活动点评:数学思想是灵魂解决问题是目的.doc_第3页
数学组听课活动点评:数学思想是灵魂解决问题是目的.doc_第4页
数学组听课活动点评:数学思想是灵魂解决问题是目的.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数学组听课活动点评:数学思想是灵魂解决问题是目的.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数学组听课活动点评:数学思想是灵魂解决问题是目的撰写人:___________日期:___________数学组听课活动点评:数学思想是灵魂解决问题是目的为了进一步推进教研教改,打造高效课堂,向课堂要质量,切实改变教风,学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转变教学理念,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促进我校教师的整体素质上新台阶。数学教研组开展了听评课活动。在本次活动中,数学组全体教师参加了由青年教师郑亚芳、蒋聪、杨兆英、曹芳上课、说课、评课活动,而且采取了同课异构的方式,每两位教师为一组上完课后进行比较型评课,每位教师都能各抒己

2、见,谈自己的想法和看法。通过听一节课可以学到哪些优点,对于不足之处,也能全盘拖出,作为今后提高的目标,到达了相互促进,教学相长的目的。首先对郑亚芳、蒋聪两位教师上的“植树问题”同课异构课堂教学的具体点评:一、课堂实录:师:同学们,在我们的身边到处有数学。请你们伸出一只手张开手指,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生:5个手指,4个空。师:4个“间隔”,5个手指之间有4个间隔,那4个手指之间有几个间隔?3个手指之间呢?(请生在自己的手上指一指)师:2个手指之间呢?(全班一起找)通过刚才我们找手指数和间隔数,你发现了什么?谁来说说

3、。生:手指数比间隔数多1或间隔数比手指少1。第7页共7页师:你们真聪明!发现了手指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像这类问题其实就是——植树问题(揭示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植树问题。师:课件出示在长100米的道一侧栽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都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师:我们一起来读读题。谁知道每隔5米栽一棵是什么意思?那共需多少棵树苗,师:谁来猜一猜?师:你们的猜测正确吗?下面我们就一起想办法来验证一下,假设路长只有20米,每5米栽一棵(两端都栽),要栽几棵呢?师:下面就请小组同学一起想办法验证一下你们的猜测是否

4、正确?师:这个小组的同学真会想办法,他们用一条线段表示这条小路,平均分成4份,这时出现了几个间隔和几个间隔点?生:4个间隔和5个间隔点。也就是把一条小路平均分成4份后,如果两端都要栽树的话,共要栽几棵?(5棵)20÷5不是等于4吗?怎么是5棵呢?多的这一棵是怎么来的?师:如果每隔4米栽一棵、每隔2米栽一棵又需要栽多少棵树苗呢?请小组同学一起讨论一下,并将你们解决的方法写在练习纸上。根据学生的回答,师填写表格:全班观察表格寻找规律。第7页共7页师:同学们非常能干,通过猜测、讨论、验证发现了植树问题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规律,

5、那就是在一条路上植树,如果两端都要栽的话,栽树的棵数比平均分的份数也就是间隔数多1。(板书:棵数=间隔数+1。)二、对于“植树问题”首先要明确下面两个问题。1.“植树问题”是一个什么样的问题?在一条路上种树,这些树把一条路平均分成了若干段,若只考虑这条路的长度与分成的段数以及每一段的长度,则只是一个简单的数量关系(简单的乘法或除法).若仅仅是这样,植树问题还没有资格成为一个值得专门取个名字加以研究的问题,就像若干个小朋友平均分一些苹果的问题一样,不必专门取个叫“分苹果问题”的名字来加以研究一样。可我们关注的是种的树的

6、棵数,而棵数与分成的段数关系密切且往往不相等,于是就有了研究在各种植树情况条件下,棵数与段数的关系问题的“植树问题”,更因为一段段的路与一棵棵的树间隔着排列,这种间隔计数是一个很重要的数学模型.不仅在解决“植树问题”中有用,在其他很多现实生活问题和数学问题中同样常见.于是,以植树为载体来研究这类间隔计数模型就显得重要了.2.学生在“植树问题”的学习中应该获得什么?第7页共7页“植树问题”是“奥数”中的经典问题.有不少学生此前均学习过“植树问题”,那么学生在通常的“植树问题”学习中能获得些什么呢?学生通常能得到两个方面

7、的收获。一是知道“植树问题”这个名字,并且知道大凡在“一条路上种树”这样的问题,往往就是“植树问题”,并且知道“植树问题”有很多种情。.二是知道解决“植树问题”的公式里经常有“加1”“减1”,有些学生能准确地记得什么情况下加1,什么情况下减1,有些学生记得不那么清楚。因此,学过“植树问题”的学生解决这类问题的过程通常是进行模式识别:植树问题吗?两端都种吗?“加1”吗?这些学生解这类问题的速度往往很快,题目看完即可动手,但也常常由于模式识别不清,“加1”“减1”之类记忆不准而犯错误,甚至把一些简单的问题错误地识别为“植

8、树问题”加以解决,并且学生往往很少对自己的答案产生过怀疑,没有能力(也没有意识到)想办法检验一下自己的答案。从“问题解决”的角度看,“植树问题”只应该是载体,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载体。于是,教学“植树问题”的目的应该不仅仅是让学生能很快对各类植树问题的模式进行快速识别,并能准确地利用相应的公式解决之。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多地体现在解决一个新的问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