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时期高校网络舆情特点应对方法探究

基于新时期高校网络舆情特点应对方法探究

ID:5997002

大小:32.5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7-12-30

基于新时期高校网络舆情特点应对方法探究_第1页
基于新时期高校网络舆情特点应对方法探究_第2页
基于新时期高校网络舆情特点应对方法探究_第3页
基于新时期高校网络舆情特点应对方法探究_第4页
基于新时期高校网络舆情特点应对方法探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基于新时期高校网络舆情特点应对方法探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基于新时期高校网络舆情特点应对方法探究  摘要:互联网是大学生了解外部世界、形成内在舆情的重要载体之一。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高校网络舆情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把握新时期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采取有效的应对方法,创造良好的舆情氛围,对于高校管理的意义重大。关键词:网络舆情;特点;应对方法作者简介:刘莹玉(1985-),女,江苏沛县人,中国矿业大学国际学院团委书记。(江苏徐州221116)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9-0220-0210互联网的快速发

2、展已经深刻地改变了民众获取信息的方式,通过互联网获取信息的广度、深度和速度是传统媒体无可比拟的。高校是社会和谐的“晴雨表”,而高校中的大学生是网民群体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2年7月19日发布的信息,截至2012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5.38亿,其中学生占28.6%,这其中又以大学生为主。[1]网络舆情以其快捷的表达、多元的信息、互动的形式,较快地占领了大学生的舆情阵地。网络舆情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效果,管理者需将网络舆情这项新任务有机地融入到常

3、规的工作中。一、高校网络舆情的定义网络舆情是指通过网络传播的,民众对于社会事件的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合。[2]它真切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根据2009年《人民日报》联合人民网进行的调查,有87.9%的受调查网民表示非常关注网络监督,当遇到社会不良现象时,93.3%的网民选择网络曝光。[3]从江苏“天价烟事件”到云南“躲猫猫事件”,从湖北“邓玉娇事件”到贵州“瓮安事件”,从陕西“房姐事件”到“微笑表叔”事件,网络监督已经成为畅达民意、维护权益、鞭挞腐败的便捷而有效的手段,网络舆情的合理引导也成为管理者必

4、须要面对的重要课题。高校网络舆情是指以在校大学生为主体的群体通过互联网对校园生活中的某些现象、涉及学生切身利益的问题、国内外热点问题以及其他社会现象、社会问题所表达的价值判断、意见倾向和情绪反应的总和。[4]高校网络舆情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一个热点事件发生后,大学生在网络空间中各抒己见,对事件进行讨论、评价,在立场的冲突、思想的碰撞、观念的交锋、意见的较量后,交汇、融合形成一定数量、一定强度的相同意见(见图1)。[5]图1高校网络舆情的形成过程10二、新时期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1.高校网络舆情的多元化大学生思维

5、活跃、充满热情,所讨论的话题覆盖面广、包罗万象、内容丰富。从时政要闻到社会民生,从学校政策到日常生活,大学生都愿意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在网络上表达。大学生通过对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进行关注和讨论,实现相互间的频繁互动,因其学历水平较高,从而产生出不断分散化的舆情表达和多样的思想观点。2.高校网络舆情的趋同性相近的年龄、相似的社会经历、共同的生活环境往往使大学生思考问题的层面和方向相对固定。不成熟的心智使大学生的思想更容易受到周边环境的影响,从而体现出较强的趋同性。共同的想法和信念可以团结多数人向一个方向努力,体现出

6、很强的影响力。但如果这个方向出现了偏差,这种影响力便会具有破坏性,应极力避免。3.高校网络舆情的即时性10时间是影响舆情价值的重要因素。如今,国内外的互联网企业都紧紧抓住即时性这一重要特性,大力开发出微博、BBS等即时性很强的新型互联网应用形式。消息的传播形式也从简单的文字描述发展为图片与视频相结合的全媒体形式。特别是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手机网民数量快速增加,人们有条件通过手机随时随地实现信息的快速获取和发布。在大学校园这种相对封闭的环境中,信息的快速传播更容易形成连锁反应,这种蝴蝶效应同样具有双刃性,

7、考验着高校管理者的反应和疏导能力。4.高校网络舆情的偏差性媒体所报道的新闻本身即便是真实的,但关注的侧重点不同、报道的先后顺序不同、分析的深度不同、政治考量的不同都会造成人们对世界真实存在的认识偏差。在虚拟的网络环境中,未加证实甚至人为杜撰的消息即时散播,网络的匿名性又使得这些消息以及所跟随的评论具有较强的攻击性和煽动性,大学生较为敏感的神经往往会被这些言论所刺激,形成消极不满的情绪,呈现出非理性的趋势,未经深思熟虑地对问题不深入和表面化的探讨导致缺乏理性的庸俗、消极、偏激甚至灰色言论产生。三、高校网络舆情的

8、应对方法10据中国传媒大学网络舆情研究所《2011中国网络舆情指数年度报告》显示,在全部30大领域共3655个热点话题中,教育教学领域的网络热点话题占据了总数的7.0%,居于第5位。[6]人民网舆情监测室作为我国最早从事舆情研究的机构,在先后推出了地方党政机构央企等多份舆情应对能力研究报告后,也发布了“2011年上半年高校应对网络舆情能力推荐榜”。[7]梳理出十件高校舆情热点事件,并对当事高校应对网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