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9928069
大小:172.50 KB
页数:14页
时间:2020-11-28
《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变化规律教学文案.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变化规律2.内脏器官的生理惰性a.植物性神经机能惰性比躯体性神经大传导速度慢;突触联系较多。b.神经-体液调节作用研究表明,在不做准备活动的情况下跑1500米,呼吸循环系统的活动需要在运动开始后2-3分钟才能达到最高水平,而骨骼肌在20-30秒内就可发挥出最大工作效率。(二)影响进入工作状态的因素影响因素:工作性质、个人特点、训练水平、工作强度及当时机体的机能状态。肌肉活动越复杂→进入工作状态的时间越长;训练程度低→进入工作状态的时间长;训练水平提高→进入工作状态的时间短;工作强度越高→进入工作状态的时间就越
2、短。此外,年龄和外界因素也能影响进入工作状态的时间。儿童少年进入工作状态的时间比成人短。场地条件好、气候温暖适宜以及良好的赛前状态和充分的准备活动均能缩短进入工作状态的时间。(三)生理“极点”与“第二次呼吸”1.生理“极点”及产生机理概念:在进行剧烈运动开始阶段,内脏器官的活动满足不了运动器官的需要,出现一系列暂时性生理机能低下综合症。呼吸困难、胸闷、肌肉酸软无力、动作迟缓不协调、心率剧增及精神低落等症状,这种机能状态称为“极点”。原因:内脏器官的机能惰性与肌肉活动不相称,①运动开始时供氧不足;②大量乳酸积累使血液pH值朝酸性
3、方向偏移。→大脑皮质运动动力定型暂时遭到破坏。2.“第二次呼吸”及产生的机理概念:“极点”出现后,植物性神经与躯体神经系统机能水平达到了新的动态平衡,生理机能低下综合症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这时,人体的动作变得轻松有力,呼吸变得均匀自如,这种机能变化过程和状态称为“第二次呼吸”。原因:①运动中内脏器官惰性逐步得到克服,氧供应增加,乳酸得到逐步清除;②运动速度暂时下降,使运动时每分需氧量下降,以减少乳酸的产生,机体的内环境得到改善,被破坏了的动力定型得到恢复。3.影响“极点”与“第二次呼吸”的因素影响因素:运动项目、运动强度和训练
4、水平,准备活动、赛前状态及呼吸方式等。中长跑项目反应较明显;运动强度越大,训练水平越低,“极点”出现得越早,反应也越强烈,“第二次呼吸”出现得也愈迟。减轻“极点”反应的主要措施:①继续坚持运动;②适当降低运动强度;③调整呼吸节奏,尤其要注意加大呼吸深度。二、稳定工作状态概念:在运动过程中,进入工作状态结束后,人体的机能水平和工作效率在一段时间内处于一种动态平衡或相对稳定状态。分类:真稳定工作状态、假稳定工作状态(一)真稳定工作状态(二)假稳定工作状态(一)真稳定工作状态概念:在进行强度较小、时间较长的运动时,进入工作状态结束后
5、,机体吸氧量和需氧量保持动态平衡,这种状态称为真稳定工作状态。表现:肺通气量、心率、心输出量、血压及其他生理指标保持相对稳定,运动中的能量供应以有氧供能为主,乳酸堆积较少,血液中酸碱平衡不致受到扰乱,运动的持续时间较长,可达几十分钟或几小时。(二)假稳定工作状态概念:当进行强度大、持续时间较长的运动时,进入工作状态结束后,吸氧量已达到并稳定在最大吸氧量水平,但仍不能满足机体对氧的需要,这种机能状态为假稳定工作状态。表现:乳酸的产生率大于清除率,使血乳酸增加,pH值下降,心率、血压、肺通气量和呼吸频率等生理功能基本达到极限(三)
6、“第一拐点”与“第二拐点”应用动态数学建模分析法研究表明,人体在运动过程中,心血管和呼吸系统的机能变化表现出两个明显的拐点:“第一拐点”:标志进入工作状态(动员阶段)结束、稳定工作状态开始。“第二拐点”:标志稳定工作状态结束、人体整体工作效率明显下降、疲劳开始。课堂练习1.“极点”的出现,说明大脑皮质运动动力定型暂时紊乱,运动中枢内()占优势。A兴奋过程B.抑制过程2.人体运动时,躯体性机能惰性比植物性机能惰性()。A大B小C差不多3.运动强度越大,训练水平越低“极点”出现越(),消失越()。A早B迟BBAB
7、4.儿童少年进入工作状态的时间比成年人()A、长B短C差不多5.在下列运动项目中,“极点”常出现在()。A短跑B中长跑C超长跑6.中长跑是在()下进行的运动,超长跑是在()下进行的运动。A.稳定状态B.真稳定状态C.假稳定状态7.假稳定状态下运动时所摄取的氧量受()水平的限制。A吸氧量B最大吸氧量C耗氧量D最大通气量BBCBB返回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仅供参考!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谢谢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