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989941
大小:3.19 MB
页数:50页
时间:2017-12-30
《10第五章 宋代的教育(书院朱熹)》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第五章第五章宋代的教育宋代的教育(960-1368(960-1368年年))第三节宋代的书院制度第三节第三节宋代的书院制度宋代的书院制度一、书院的产生及其原因二、宋初的著名书院三、南宋书院的复兴四、宋代书院的教育特点及其意义教育科学系陈秀珍一、书院的产生及其原因一、书院的产生及其原因1.官学衰落,士子失学2.私学传统的影响3.佛教禅林的影响4.印刷术的应用和书籍的传播5.名师在书院讲学教育科学系陈秀珍二、宋初的著名书院二、宋初的著名书院(1)白鹿洞书院(2)岳麓书院(3)应天府书院(4)嵩阳书院(5)石鼓书院(
2、6)茅山书院教育科学系陈秀珍(1)白鹿洞书院江西省星子县北(今天九江市)庐山五老峰下(唐)李渤、李涉教育科学系陈秀珍(2)岳麓书院湖南省善化县(今长沙市)西岳麓山抱黄洞下北宋开宝九年(975年)由潭州太守朱洞创建。教育科学系陈秀珍(3)应天府书院睢阳书院位于河南睢阳(今商丘县)西北著名的学者韦不伐、范仲淹、石曼卿、王洙等先后主持书院教席教育科学系陈秀珍(4)嵩阳书院河南登封县太室山(即嵩山)南麓教育科学系陈秀珍(5)石鼓书院湖南衡阳县(今衡阳市)北二里鼓山迥雁峰下教育科学系陈秀珍(6)茅山书院浙江江宁府三茅山后江苏句容
3、的茅山教育科学系陈秀珍三、南宋书院的复兴三、南宋书院的复兴南宋偏安江南,官学有名无实,于是私人书院又应运而起,几乎取代官学成为当时的主要教育机构。当时最著名的有:岳麓、白鹿洞、丽泽、象山四书院。教育科学系陈秀珍三、南宋书院的复兴三、南宋书院的复兴朱熹任南康军太守,重修白鹿洞书院,为书院订立学规,亲自教授生徒,对于南宋书院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教育科学系陈秀珍白鹿洞书院制定学规四、宋代书院的教育特点及其意义特点:–第一、书院的教育经费来源多样化。–第二,书院实行山长负责制,管理体制日趋完备–第三、书院实行开放式的教学和研究–第四、书
4、院的教学注重启发引导,提倡切磋讨论,讲究身心涵养。教育科学系陈秀珍四、宋代书院的教育特点及其意义意义:–扩大了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类型,起到了弥补官学不足的作用–提倡自由讲学,注重讨论式,开辟了新的学风–学术风气浓厚,成为推动教育和学术发展的重要动力–书院在办学和管理领域也创造了许多行之有效的经验措施教育科学系陈秀珍不同朝代书院分布图不同朝代书院分布图不同朝代书院分布图第四节第四节朱熹的教育思想朱熹的教育思想一、理学的兴起及其集大成的人物二、论教育的目的和作用三、论小学和大学四、论教学和读书方法五、论教师与教学教育科学系陈秀珍一、
5、理学的兴起及其集大成的人物一、理学的产生–(一)理学是儒学发展的第三阶段理学,也叫“道学”,或“义理之学”,“性命之学”,或“性理之学”。我国古代的封建社会的教育史是以儒家思想为主线的,儒家思想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先秦儒学(或“原始儒学”)–汉唐经学–宋明理学教育科学系陈秀珍(二)理学的流派(二)理学的流派可分为濂、洛、关、闽四派,还可分为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两派–1、濂派:即周敦颐学派。周敦颐建立了以孔孟正统思想为主的哲学理论体系,成为宋明理学的创始人之一。教育科学系陈秀珍(二)理学的流派(二)理学的流派2、洛派:即二程学
6、派。二程以精神性的“理”为宇宙本体,认为万物本源的“理”是唯一的。二程的学说为朱熹所继承发展,也称程朱理学。教育科学系陈秀珍(二)理学的流派(二)理学的流派3、关派:即张载学派。–提出“气”一元论,从人和物同受“天地之气”以生出发,提出“无一物非我”,“民吾同胞,物吾与也。”–“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4、闽派:即朱熹学派。教育科学系陈秀珍理学的集大成者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朱熹朱熹(1130-1200年),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祖籍徽州婺源,生于福建南剑(今南平)尤溪县一个官宦世家,故称
7、其为闽人,称其学派为“闽学派”。他是宋代集理学之大成者《四书章句集注》、《近思录》、《朱文公文集》、《朱子语类》教育科学系陈秀珍二、论教育的目的和作用二、论教育的目的和作用哲学观点–(1)宇宙的本体是太极,是理,是万物赖以存在的最高原理。宇宙的现象是阴阳,是气,理气本无先后可言,但如果推其所以来,则先有理。–(2)性即理,宇宙的理性在心唤作性,就是“仁、义、礼、智”。–(3)人类万物都是由于理气的结合而产生,所以有“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天命之性”同是善的,而“气质之性”有清浊偏全不同。教育科学系陈秀珍二、论教育的目的和作用二、论
8、教育的目的和作用教育目的–人的内心都有“人心”和“道心”两种成分。“道心”体现天理,人心体现人欲;–教育目的、作用就在于“明人伦”,具体地说“存天理,灭人欲”。教育科学系陈秀珍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