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绘画造型语言比较-以书入画和以线造

中西绘画造型语言比较-以书入画和以线造

ID:5985962

大小:37.00 KB

页数:15页

时间:2017-12-30

中西绘画造型语言比较-以书入画和以线造_第1页
中西绘画造型语言比较-以书入画和以线造_第2页
中西绘画造型语言比较-以书入画和以线造_第3页
中西绘画造型语言比较-以书入画和以线造_第4页
中西绘画造型语言比较-以书入画和以线造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西绘画造型语言比较-以书入画和以线造》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中西绘画造型语言比较:以书入画和以线造  沃林格尔认为,造型艺术的出发点乃是线型之抽象。回顾早期东西方绘画,绘画都是从运用线条勾勒形象开始的。就欧洲而言,早期希腊绘画中的“线条”给我们留下至深的印象。爱琴文明时代的克里特“迷宫”壁画,其线条运用得精美绝伦,令人惊叹不已!希腊瓶画也以线造型。在中国,线条一直是国画表现语言之基础,线条之重要性于国画可谓弥足珍贵。而且,经过“笔墨”传统的洗礼,线条于中国绘画已独领风骚,自具美学风范。若将其与西方绘画中的线条作一番比较,是十分有趣的。15中西绘画造型语言比较:以书入画和以线造  沃林格尔认为,造型

2、艺术的出发点乃是线型之抽象。回顾早期东西方绘画,绘画都是从运用线条勾勒形象开始的。就欧洲而言,早期希腊绘画中的“线条”给我们留下至深的印象。爱琴文明时代的克里特“迷宫”壁画,其线条运用得精美绝伦,令人惊叹不已!希腊瓶画也以线造型。在中国,线条一直是国画表现语言之基础,线条之重要性于国画可谓弥足珍贵。而且,经过“笔墨”传统的洗礼,线条于中国绘画已独领风骚,自具美学风范。若将其与西方绘画中的线条作一番比较,是十分有趣的。15除中世纪之外,传统西方绘画的线条无不严格地服从造型的要求,是一种描绘性的线条。15世纪,佛罗伦萨抒情画派大师波提切利放弃

3、了当时意大利画家竞相追逐的块面造型方法,有意用线条描绘形象。在他的作品中,线条流畅蜿蜒,充满韵律之美。然而,波提切利笔下的线条又并非仅考虑形式韵味的唯美主义的线条,而是紧贴对象真实体积和运动,随形体的体面变化而自然形成。法国新古典主义绘画大师安格尔把这种描绘性的线条发展到了极致。他的铅笔素描画《帕格尼尼像》是伟大的音乐家帕格尼尼的一幅肖像。其用线粗细长短参差变化,细腻与奔放杂糅并陈;长线如提琴拉出的柔稳长音,短线如飞跳弓拉出的叮咚之声。而且,任一线条与形象的轮廓和人体运动的节奏吻合。使其线条刚柔并济、丝丝入扣,自然如行云流水。同样,中国画

4、之用线当然也始于表现形象的需要。不过,在实现造型的功能之外,线条的审美独立性却与日俱增,已成为一种独具东方韵味的线条美学。东晋画家顾恺之的线条就被人们誉为“春蚕吐丝”,在发挥其描绘性的同时,显示了中国画家对线条风格的追求。15在唐代以前,早期中国画的线条运用都还是粗细基本一致的“高古游丝描”、“琴弦描”或“铁线描”。到了盛唐画家吴道子那里,线条开始有了粗细的变化。吴道子之所以备受后人推崇,不仅由于他塑造了许多撼人心魄的人物形象,更重要的是他对线描艺术表现力的独特感悟和发掘。吴道子空前提高了中国画运用线条的表现力,他的线条在运笔的急缓节奏中

5、掺入了粗细转折的变化,被人形容为“莼菜描”。其笔力劲放,磊落逸势,有“吴带当风”之美誉。可憾其真迹无一件传世,唯有一件宋代的纸本摹作《送子天王图》,可让人一睹其画风。这是后人根据他所创作的一幅壁画的粉本临摹下来的。作品描绘了佛祖释迦牟尼降生的故事,故又名《释迦降生图》。画面很有动感,得益于线条的气势。现传北宋最杰出的宗教人物画家武宗元(?-1050)的白描画《朝元仙仗图》所用线条即为“莼菜描”,深得“吴带当风”之意趣。作品描绘南华天帝君和东华天帝君率道教众神前去朝觐道教最高神祇——元使天尊——时的仪仗行列,所绘神仙共87人。1939年,中

6、华书局影印出版了由徐悲鸿收藏的《八十七神仙卷》,仅残缺最前一名神将。当为武宗元画稿的进一步加工,用线更纤细绵密,技法更趋成熟。画中人物虽排列密集,但高下参差的形象安排和流动飘逸的衣纹、饰带化解了构图的呆板,化静为动,使朝觐队伍看上去有缓缓前行之感。至此,中国画线条的表现力和风格化趋势便进一步显露出来。北宋画家李公麟(1049-1106)在前人的基础上开创了“扫去粉黛,淡墨轻毫”的白描画风。他的画不着色而全凭变化多端的墨线,辅以淡墨微染来表现对象。这种风格上承吴道子,下启赵孟頫,最终确立了线条的独立审美价值,对宋元白描花鸟画、元明清白描人物

7、画均有重要影响。至南宋,梁楷创立“减笔人物画”,如其笑傲王侯的洒落、狂放性格一般,他的画寥寥数笔便能收到神气粲然的效果。如《太白行吟图》用几条简括、粗豪的墨线,就把李白那种才思横溢、纵酒放歌、“斗酒诗百篇”的诗仙气度刻画得入木三分。《六祖斫竹图》描绘六祖慧能斫竹的情景,用线分别状貌,自然贴切,人物衣衫用“折芦描”绘出。梁楷“减笔”画的神韵在于逸笔草草,以一当十,代表了中国画由以形写神到以意写形的转变,为元明清大写意绘画风格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范例。15晚明人物画家陈洪绶(1598-1652)所作人物画造型奇特,用线遒劲,尤有“易圆以方,易整

8、以散”的形式风味,开辟了一条“宁拙勿巧,宁丑勿媚”的艺术道路,令画坛为之一新。其用线颇富刀刻味,是为了适应白描与版画的结合。他与徽州版刻名手黄子立合作的版画《水浒叶子》、《博古叶子》等形象生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