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985512
大小:30.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7-12-30
《中国碳排放区域差异探究综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中国碳排放区域差异探究综述 摘要:在面对越来越严峻的国际减排新形势下,中国碳排放的增加受到全球的重点关注,如何降低中国的碳排放成为一个我们亟待研究的课题。以综述的方式总结中国碳排放的区域差异和影响碳排放的多种因素,通过对经济学研究文献的梳理可知,中国碳排放区域差异的研究主要从三大区域、八大区域和碳聚集三个划分标准展开。影响中国碳排放区域差异的驱动因素主要有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为三大主要影响因素,技术、贸易、人口和城市化也对碳排放有相应的影响。关键词:碳排放;区域差异;影响因素;综述中图分类号:F124.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
2、X(2013)15-0218-02引言在面对越来越严峻的国际减排新形势下,中国碳排放的增加受到全球的重点关注,如何降低中国的碳排放成为一个我们亟待研究的课题。根据国际能源署(IEA,2009)统计数据,中国已经成为全球CO2排放量最大的国家。在“十二五”规划中,中国把降低碳排放强度这一目标放在首要考虑的范围之中。一、关于碳排放空间差异研究8由于中国幅员辽阔,不同区域之间的自然条件因素、经济发展程度等都不尽相同,所以中国碳排放分布的一个重要特征——非均衡性。中国专家学者从不同区域划分的角度来研究CO2空间分布差异。(一)地理区域划分标准1.三大区域划分标准。把
3、中国划分为东、中、西三大区域,谭丹(2008)运用碳排放量分解模型的算法,测算出中国三大区域的排放总量及变化趋势,简单描述了东部地区的碳排放总量远高于中、西部地区。同样的结论岳超(2010)用各省的CO2排放总量、人均CO2排放量和碳强度等数据,通过泰尔系数来分析省区碳排放差异。结论认为中国碳排放量和人均碳排放量由东部沿海想西部内陆逐渐递减,而碳排放强度则是中、西部高于东部。杨骞(2012)也采用泰尔系数的分析方法对中国碳排放的区域差异进行了结构分解,则持不同的观点。他认为,碳强度和人均碳排放均是中部地区对区域差异的贡献依次大于东部和西部。82.八大区域划分
4、标准。东北地区、京津地区、北部沿海、东部沿海、南部沿海、中部地区、西北地区和西南地区为中国的八大区域。杨骞(2012)泰尔系数的分析方法对中国碳排放的区域差异进行了结构分解,不管是从碳强度还是从人均碳排放的贡献率来说,黄河中游地区最高,东北地区最低。姚亮(2010)运用区域间投入产出模型测算八大区域间碳排放的流动与转移,区域之间的商品流动对其他区域的经济有拉动作用,在这种拉动作用的影响下,区域间隐含的碳排放也会随之转移。(二)碳聚集区域差异划分标准随着对碳排放区域差异研究的深入,一些学者发现,按照地理划分区域不适合进行很好的碳排放量区域差异研究,李国志(20
5、10)将最终能源消费划分9类,根据CO2排放量的大小以4000万t和8000万t为临界点划分了低排放区域、中排放区域及高排放区域,且三个地区CO2排放量存在明显的差异并随着时间逐渐扩大。孙耀华(2012)测算出2000—2010年各省碳排放强度,设定碳排放强度大于或等于1.2为高碳排放强度,小于或者等于0.7为低碳排放强度,研究发现,这十年间高碳排放强度的省份在逐年减少,相对的低碳排放强度的省份增多,但近二三年,两个碳排放强度分类的省份都没有相对减少或增加。二、关于影响因素的研究除了研究碳排放区域差异以外,形成碳排放区域差异的影响因素也是碳排放的研究重点。大
6、部分研究学者认为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是三大碳排放驱动因素。81.经济增长。EKC假说指在经济发展的起步阶段,随着经济的增长会导致环境质量的下降,但达到一个生活水平之后人们开始关注并治理环境问题。中国部分学者根据EKC曲线理论和省际之间的数据,研究了中国EKC的存在性。李国志(2011)研究结论指出,东、中两地区存在人均碳排放EKC,但达到EKC拐点时间不同。魏下海(2011)测算出中国碳排放EKC的估计结果稳定,依然表现为“倒U型”特征,目前中国处于曲线上升的左半段。但也有持不同观点的学者认为,“倒U型”并不是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的唯一关系。胡初枝
7、(2008)在EKC模型的基础上,引入分解分析法揭示出中国碳排放量呈现出“N”型。2.产业结构。研究产业结构与碳排放的关系的结论都大致达成一致。孙建卫(2010)、刘红光(2010)、计军平(2011)运用区域间投入产出模型,测算出全国电力、热力和采掘是碳排量最高的行业,且排放形式是直接排放。张珍花(2011)运用广义最小二乘法、李建(2012)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分析研究了三个产业与各省碳排放量的内在关系。第二产业是对碳排放的影响程度最深,优化产业结构势在必行,但由于各省的发展程度不同,所以第二产业并不是增加全国碳排放的绝对因素。同时,第三产业的碳排放降低
8、效应并不明显,第一产业影响最小。83.能源消费结构。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