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碳排放区域格局研究文献综述

中国碳排放区域格局研究文献综述

ID:15361545

大小:24.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8-02

中国碳排放区域格局研究文献综述_第1页
中国碳排放区域格局研究文献综述_第2页
中国碳排放区域格局研究文献综述_第3页
中国碳排放区域格局研究文献综述_第4页
资源描述:

《中国碳排放区域格局研究文献综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中国碳排放区域格局研究文献综述  摘要:该文就针对中国碳排放区域格局研究对国内外相关文献做了综述,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关于中国区域碳排放的文献大多来自国内学者的模型研究,且国内学者很注重实证分析,所采用的区域角度主要有两个——省域角度和东中西三大区角度。这些研究多结合产业分类,对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布局进行了极具意义的政策指导。  关键词:中国碳排放;区域;文献综述  中图分类号:F06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9-000-01  一、引言  近十年来,气候问题被国际社会列为全球十大环境问题之首。而导致全球气候异变的元凶正式以二氧化碳为主的

2、温室气体的排放。来自于人类生存以及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压力迫使世界各国纷纷打起“低碳经济”的旗帜,调整能源结构,大力进行碳减排工作。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以惊人的速度增长,但是这个高速增长的背后却是以“高碳”为特征的“发展排放”的事实。2008年,中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达83.25亿吨,已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排放大国。中国政府已经承诺在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40%-45%,而且自2012年开始中国将要正式承担《京都议定书》规定的碳减排工作。可见,中国面临着巨大的碳减排压力。因此,根据中国经济发展和能源消费的区域不平衡状况,清晰地总结归纳相关研究文献,梳理出中国碳排

3、放区域格局的显著特征,对我国具体制定和实施碳减排规划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中国碳排放区域格局研究  对于碳排放区域格局的研究主要来自于国内文献,且这一方面的内容是国内研究热点,因为这对于我国区域结构调整,产业调整有着针对性的指导意义。目前,国内文献大多从省区层面、东中西大区层面来分析碳排放区域差异,所采用的方法也很多。岳超,胡雪洋[1]等采用Theil系数衡量了我国各省区碳强度差异,得出我国碳排放、人均碳排放和碳强度存在显著的省际和区域差异,省际碳强度差异主要是由区域内部省际差异导致,东部地区的总碳排放和人均碳排放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而中西部地区的碳强度高于东部地区。就碳排放与

4、经济发展关系而言,东部地区省份主要为低排放高增长模式,中西部地区省份主要为高排放低增长与高排放高增长模式。孙根年等[2]建立了我国大陆30个省区碳排放环境学习曲线(ELC)发现,中国各省区碳排放强度的差异,不仅是由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决定的,同时经济发展水平及环境学习能力的差异也是重要的制约因素。张雷等[3]通过产业-能源关联和能源-碳排放关联两个基本评价模型解析了中国碳排放区域格局变化的原因。分析结果表明:①产业结构的演进决定着一次能源消费的基本空间格局;②地区产业结构多元化程度越是走向成熟,其一次能源消费的增速也就越是减缓;③缓慢的一次能源消费结构变化是难以降低地区碳排放增长的关

5、键所在。刘红光等[4]在区域间投入产出表的基础上,利用我国各省区行业的碳排放系数,分析得出二氧化碳排放系数存在如下区域差异:第一,区域CO2排放系数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呈反比。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平均每万元生产总值的碳排放量越小。第二,CO2排放系数的区域差异总体呈现西部高于东部,北部高于南部的特征。第三,电力热力、金属、化工、采掘以及非金属等行业是CO2排放总量最高的行业,也是排放系数最高的行业。尤其是电力热力行业,其排放的CO2总量占全部排放量的1/3以上。结果表明,GDP标准下的经济强省大多属于“高排放”类型,其中部分省甚至属于“高排放-低效率”类别。(2)Theil指数表明200

6、3年后人均CO2排放差异性在减弱,Kaya因子中贡献最大的是能源强度指标,其次是人均GDP,碳排放系数贡献相对较小。交互作用因子中能源强度和人均GDP之间表现出较大的负影响,即高收入地区能源利用效率高,人均CO2排放也多。(3)八个经济区间的差异要大于经济区内部的差异,且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另外曾贤刚等学者也发现二氧化碳排放的区域转移十分明显。  国内学者碳排放的区域格局研究都显示,中西部地区(省份)由于以基础制造业为主而导致区域碳排放有恶化的趋势,是将来减排重点区域。而东部地区(省份)由于碳排放转移和技术经济的发展,在减排方面有很大的优势。但是由于中西部产业承接是在所难免的,所以如

7、何平衡区域发展与碳排放之间的关系,国内学者并没有提出有建设性的政策建议。笔者认为需要用国际发展的视角来解决国内区域发展问题,在世界其他国家来缓解国内碳排放转移的压力。并且,笔者建议中西部区域(省份)应该好好利用现有的科技水平,在产业承接和结构调整时,跳过一些重碳阶段。这些都可以发展成为今后碳排放区域格局研究的现实重点。  参考文献:  [1]岳超,胡雪洋,贺灿飞,朱江玲,王少鹏,方精云.1995-2007年我国省区碳排放及碳强度分析-碳排放与社会发展Ⅲ[J].北京大学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