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声》共同课教学中与声研究思维和视角

《与声》共同课教学中与声研究思维和视角

ID:5984636

大小:47.00 KB

页数:23页

时间:2017-12-30

《与声》共同课教学中与声研究思维和视角_第1页
《与声》共同课教学中与声研究思维和视角_第2页
《与声》共同课教学中与声研究思维和视角_第3页
《与声》共同课教学中与声研究思维和视角_第4页
《与声》共同课教学中与声研究思维和视角_第5页
资源描述:

《《与声》共同课教学中与声研究思维和视角》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与声》共同课教学中与声研究思维和视角  摘要:《和声》共同课是高等音乐艺术院校众多共同课中一门技术性较强的课程,其教学对象是除作曲专业之外的其他非作曲专业学生。和声分析是其学习的任务之一。《和声》共同课教学中的和声分析,教学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通过听赏、读谱等过程,了解音乐作品中和声进行的逻辑,借助分析手段,理解音乐作品的构成,体会音乐作品的美感。针对不同专业的《和声》共同课学生,教师应当如何引导学生正确地、自觉地系统分析音乐作品?这是文章进行探讨的问题。关键词:《和声》;共同课教学;和声分析;系统化分

2、析中图分类号:J609.2文献标识码:A和声学是研究音乐作品中和弦进行逻辑的作曲技术理论学科,是高等音乐艺术院校非作曲专业学生的必修共同课程。《和声学》作为学习《曲式学》的预修课程,一方面需要引导学生进行四部和声写作,另一方面音乐作品和声分析对于和声共同课教学而言,也显得至关重要。和声分析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通过对调内调外各级和弦及其原理的学习,对实际音乐作品进行分析,从而提升分析能力,了解音乐作品的和声进行逻辑,体会音乐作品的美感。23如将和声共同课教学中的和声分析分为两个层面,可分为认识调式调性与

3、和弦以及音乐作品中和声的系统分析。现今的和声共同课教学过程中,针对非作曲专业学生所采用的普遍分析方式为认识调式调性与和弦,这种方式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所学和弦的印象,同时掌握在实际音乐作品中认识和弦的方法,其最终目的在于使学生能够在谱例下方清楚地标注和弦,但标记过程之后,学生尚不可理解这些和弦在音乐作品中的作用与特征,就像德国音乐理论学家克列门斯·库恩在《音乐分析法》中写道:“如果你单单为了练习阅读和声的能力,这个方法不错,但它和解析无关,这些标记没有任何意义。”[1]和声分析的系统化,强调分析过程的综合

4、化,通过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认识事物的本质;这种源于自然科学领域的分析方式,可以使学生通过整体性认识,加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那么上文所述认识调式调性与和弦的过程也就成为了和声分析过程中的基础性工作。23武汉音乐学院针对非作曲专业学生的专业特点,从2009年9月开始推行和声共同课教学改革,从强调技术写作开始向强调分析为主、写作与创作为辅的方式倾斜,其主要目的在于锻炼学生的读谱能力,促使学生能够通过对和声学理论的学习,理解音乐作品中出现的和声现象。此外,为配合和声共同课教学改革,赵德义、钱仁平、丁冰三位老师

5、所编写的《新概念和声共同课教程》于2009年9月开始用于教学实践,在半年多的教学过程中,和声共同课教师利用这本教材教授非作曲专业学生,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书中所倡导的系统化和声分析即是本文需要阐述的关于共同课和声教学过程中和声分析的思维与视角。一、和声分析理论的研究现状23前人对和声学教学过程中的和声分析环节,曾做出过相应论述,这些论述均站在以实际音乐作品为例的角度,对和声分析的主要任务、意义、基本方法进行过解释。例如伊·斯波索宾以及俄罗斯其他三位专家合著的《和声学教程》,这本至今仍然作为和声专业课

6、与共同课共用的教材,在其第59、60章,用两个章节的笔墨对和声分析进行了相关解释与论述,这里需要提及的是,第59章虽然没有正面提到和声分析的基本方法,但音乐作品的调性布局却是对音乐作品进行和声分析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分析环节,从而可以引导分析者更加有效地观察音乐作品;第60章的标题为“和声分析的某些问题”,其间所涉及的第三个方面——和声分析的基本方法,共提到和声分析过程中应当注意的九个方面,其后又专门用到一个问题谈及和声的风格因素,在上述提及的十个问题之中,涵盖了风格、旋律与和声的配合、和声变换的频度等广

7、泛存在于实际音乐作品中的现象,可以认为是对现象的理论化总结;但这本和声学教程中,仅仅谈到的是方法,并没有利用实际音乐作品的谱例进行和声分析操作过程的演示,因而读者不可能直观的看到操作实际,从而只能通过对理论化解释的理解,指导和声分析。奥地利音乐理论学家、教育家海因里希·申克对其分析方法曾有一句著名的格言:“永远一样,惟方式不同。”[2]依据申克的分析理论,将音乐作品分为前景(Foreground)、中景(Middleground)和背景(Background),据此可以认为出现于音乐作品中的和弦、低音

8、均属于中景与背景范畴,将填充于其中的和弦外音剔除,就可基本识别出音乐作品中和声的构成;当然,从更深层意义上说,申克分析理论的出发点在于“透过表层看实质”,从对某个单一和弦的不同用法,可以衍生出对于和弦地位与价值的考察,即对和弦出现时结构功能的考察,是为“结构功能与延长功能”。对于调性音乐作品而言,运用申克的图表式分析方法,有助于分析者认清其和声进行的基本架构,并从中体会和弦的结构功能与延长功能。例如分析库劳的《小奏鸣曲》op.20No.3第一乐章片段时,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