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歌唱中的声与情》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歌唱中的声与情 【摘要】歌唱是对作曲家的创作成果进行再创造的活动,其根本的目的是尽可能准确生动地赋予作品以鲜活的音乐生命。歌唱的艺术魅力与审美价值取决于声与情的完美结合,由此构成歌唱的核心,“以情化声,声情合一”则成为歌唱艺术的最佳境界。 【关键词】技术与情感平衡以情化声声情合一 艺术,以丰富多彩的技术手法表达创内心最隐秘、最丰富、最具有创造力的情感,以此唤起欣赏者的情感共鸣,达到更深层面的情感交流,是情感交流与技巧表现高度融合的创造性劳动。艺术创造的技术技巧是情感表达的重要手段,情感表达
2、是促进技术技巧发展创新的原动力。 音乐艺术是最富情感的艺术,不仅表现创的内心感受,更重要的是可以满足欣赏者心灵深处的某一情感需求。在音乐的诸多构成元素中,节奏好比“骨骼”,旋律好比“血肉”,而情感则好比音乐的“灵魂”。古人云:丝不如竹,竹不如肉。具备了健康的骨骼和丰满的血肉,人声则是最容易触摸到音乐灵魂的媒介。 一、声与情的关系 所谓情,指人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态度,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做出的一种独特的心理反应形式,是艺术创造中非常活跃且极具创造力的因素,是启发想象的强大动力,是点
3、燃艺术家心中长久酝酿的激情的火种,是激发欣赏者内心长久积淀的情感火花的导火索,是艺术创造中始终起重要作用的心理要素,是喜、怒、哀、乐、敬、爱、恨等心理表现形式。 歌唱艺术不是塑造生活中触手可得的实体形象,也不是通过科学试验或说明概念来表情达意,而是通过独特的音乐元素,借助声音技巧塑造形象、抒发情感,以此引发欣赏者的情感共鸣。那么,到底应该如何处理歌唱中声与情的关系呢?是重声音?还是重情感?抑或是在声与情之间寻求一个结合点? 著名声乐教育家沈湘先生曾说:声乐艺术,就是构建各种各样平衡的艺术。 声
4、与情作为歌唱艺术的两大重要构成,恰如骨骼与血肉的关系:相辅相成、互为依托。只强调声音,极容易陷入“唯技术论”的陷阱,丧失歌唱的审美价值;只强调情感,则极易表现为情感泛滥,破坏歌唱的艺术情境。我们无法接受仅有“骨骼”的干枯、僵硬,也难以接受缺乏生命力的“血肉”堆砌。无论多么高超娴熟的表演技巧、多么感人至深的内心情感,都应该是为准确生动地赋予声乐作品以鲜活的音乐生命而存在的,绝不能把单纯追求高超的技巧或纯粹地展现丰富情感作为歌唱艺术的唯一目的。歌唱艺术应该始终贯穿技术服务情感、情感展示技术的宗旨,追求声
5、音技巧与情感表达的平衡合理。 只有跳出技术技巧条条框框的制约,让技术真正成为表情达意的手段,让情感表达成为展示技术技巧的方式,摆脱声与情貌合神离的“水油混合”状态,真正做到“骨肉相亲”般的完美结合,最大限度地建立起合情合理的平衡关系,才能从为了歌唱的“歌唱”,升华为返璞归真的歌唱艺术,到达一个崭新的艺术境界。 二、以情化声,声情合一 《乐记》中说:“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皆本于心”。歌唱,是歌者运用丰富的声乐技巧,借助特殊的音乐语汇来表达或谐谑或庄严或欢愉或凄凉的情
6、感,对作曲家的创作成果进行再创造,表现对生活的内心感悟的活动。作为完整展现创作思想的重要手段,歌唱最根本的目的就是尽可能准确生动地赋予声乐作品以鲜活的音乐生命。 2008年9月19日,本人赴延安大学观摩《走生命的路——龚琳娜独唱音乐会》。舞台上,陕北民歌《走西口》一唱响就让人感觉心口一紧,浸透歌声的质朴、苍凉犹如一双无形的大手,紧紧抓住了每一个人的心!近千名观众都屏住呼吸凝神细听……《走西口》是一首流传了上百年的陕北民歌,源自晋陕一带真实的历史经历,从三岁孩童到八十老者几乎人人都能张口就唱。曲终,
7、全场静默,观众完全沉浸在悲伤凄凉的离情别绪之中,歌者龚琳娜,用她真挚的歌声、淳朴的情感,把自己塑造成了一个黄土梁上纵情高歌的陕北婆姨!片刻,雷鸣般的掌声引爆全场!著名的陕北民歌传承者、年逾古稀的白明理老人听了龚琳娜质朴而又饱含深情的演唱,抑制不住激动声音颤抖地说:“琳娜不容易,琳娜就是我们陕北的婆姨!”这正充分证明了音乐的神奇魅力——生动地表情达意,即时传递给观众引发强烈的情感共鸣——这是“以情化声,声情合一”的成功范例。 然而,当前歌唱舞台上能“声情合一”,并激发观众情感共鸣的越来越少。媒体上时
8、时冲击大众视听神经的,大多像是“工业化”统一制造、拥有相同品牌标准的发声机器——靓丽的妆容、华美的服饰、雷同的表情、相似的音色!充斥舞台的是歌者游荡于作品之外的自我满足、自我欣赏、扭捏作态的自我陶醉,并把它强加给捧着一颗虔诚的心渴望感受音乐美的观众!原本非常有意义的艺术活动被人为地变成了浮躁、外在的“纯审美”——美容、美服、美舞!唯独缺少了歌唱美的根本——美丽的内心情感体验过程!那种只为表现自我、注重外在、浮躁的表演,只能伤害歌唱艺术。 歌者只有牢牢抓住声乐表演的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