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20年来我国课程价值取向探究述评

近20年来我国课程价值取向探究述评

ID:5980536

大小:31.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7-12-30

近20年来我国课程价值取向探究述评_第1页
近20年来我国课程价值取向探究述评_第2页
近20年来我国课程价值取向探究述评_第3页
近20年来我国课程价值取向探究述评_第4页
近20年来我国课程价值取向探究述评_第5页
资源描述:

《近20年来我国课程价值取向探究述评》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近20年来我国课程价值取向探究述评  摘要:课程的价值取向是课程领域研究的基础理论部分,对课程的设计、编制、实施具有指导性的作用。在有关课程价值取向的研究中,大多数学者从课程价值的某一取向进行论述,缺乏综合性和整体性。本文对近20年以来的课程价值取向的研究进行了汇总,并分析其呈现的趋势,希望为教育理论和实践服务。关键词:课程价值取向概念界定研究成果现状分析一、课程价值取向的概念界定9在对课程价值取向的认识中,不同的学者由于理解层次的不同,表述的方式也有所不同。在有关课程价值取向概念界定中主要存在三种不同表述层次。有学者认为,课程取向是人们对课程的总的看法和

2、认识。由于人们在哲学思想、价值观、方法论、文化背景及对个体的心理发展等方面的问题认识存在差异,形成对课程的不同看法,进而演变成不同的价值取向。[1]有学者认为,课程的价值取向代表的是一种价值倾向性,主要表现在人们在制订和选择课程方案及实施课程计划时所表现出的一种倾向性,换句话说就是人们对课程的有意识的选择和取舍。[2]持这种观点的主要有靳玉乐、杨红等人。李广、马云鹏等人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价值取向在课程实践中的表现形式对其进行了定义。他们指出课程价值取向是课程价值的主体按照当前的认识水平,以一定的客观价值标准为依据,在价值实践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心理倾向

3、与行为趋向。[3]审视种种有关价值取向的含义,尽管角度不同,表述也各异,但共同之处是都认为价值取向是连接价值观念和行为的桥梁。因此,可以说课程价值取向是联系理论与实际的中间环节。从对课程价值取向的概念界定上来看,人们对课程价值取向概念的认识有较高的一致性。从性质上来看,课程价值属于课程问题的哲学层面;从表现形式上看,课程价值取向课程主体依据一定的价值判断标准而表现出的行为或心理的倾向;从功能上看,课程的价值取向对课程实际的设计、编制、实施、评价都起制约作用。因此,课程价值取向的不同不仅会影响人们对课程的整体认识,而且对课程开发过程的各个环节及课程评价的标准

4、等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4]二、国内有关课程价值取向研究的成果(一)课程价值取向类型的确定化陈玉琨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将纷繁复杂的课程价值观归纳为:知识本位的价值取向、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和学生本位的价值取向三种,这是我国学者普遍认同的课程价值取向存在的三种形态。在《课程价值论》一文中,他指出:“以知识本位价值取向的课程‘必须根据知识本身的状况和逻辑来组织’9。社会本位的课程,以满足社会的需要作为基本取向,集中地表现在国家主义的教育课程中。学生本位课程价值取向在于为每个学习者提供真正有助于其个性解放和成长的经验,重视人的存在,强调学习的内部动机基础。”[5]陈

5、玉琨将课程价值的类型划分为知识、社会、学生三种,无疑为价值判定提供了理论依据,使研究者在纷繁复杂的课程哲学的研究中找准价值取向准确的定位。但是,它也可能会产生人为分隔的痕迹,因为课程价值取向不仅存在于价值主体的判断之中,而且要考虑教育的特点。教育是合规律性的存在,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它既要考虑到社会的需求和科技的进步,又要考虑到学生的身心发展状态。因此,不存在仅以其中某一项为价值取向的单一的课程价值,而是体现在价值判断过程中更倾向于其中某种价值。(二)课程价值主体更倾向于以学生为本位9人的主体地位的不断强化扩展到教育领域表现为对学生主体性的不断关怀。从卢

6、梭的《爱弥儿》中对遵循自然规律,发展儿童天性的启蒙到20世纪杜威提出的“三中心”,无一不体现学生在教育中的重要性,这对我国教育的影响十分深刻。针对我国以往课程价值取向中过于重视社会的价值和知识本位的倾向,课程设置中忽视学生的需要,不少学者提出了学生本位的价值取向。提出这一观点的学者主要从教育价值主体的维度分析,认为社会和个人是价值关系中的主体形态,强调应该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弘扬人的主体性。杨军、万明钢通过对20世纪课程价值取向演变的分析,指出从教育价值取向应从“化人”转向“人化”,充分意识到人在社会发展中的核心作用。[6]也有学者从课程政策研究角度指出课

7、程在社会本位与个体本位的价值选择上应该坚持两者辩证统一基础上的个体本位优先。[7]还有学者通过课堂实践观察,运用质性分析的方法指出课程价值应该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8]总之,从价值主体的角度出发,在社会和人的主体作用的比较中,应更强调人的主体性,体现在课程中则是更强调学生本位。(三)课程价值取向结构走向融合9由于不存在以单一价值的课程,从而使课程在其价值表现形式上出现多样性。从价值取向的结构上来看,仅支持某一单一课程价值的学者不多,更多的学者趋向于将社会、知识和学生三种价值取向进行融合。而在论述三者关系时,不少学者提出了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其中,以学生取向为

8、主体,社会和知识取向相协同的观点得到很多学者的认同。持这种观点的主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