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性肝损讲解学习.ppt

药物性肝损讲解学习.ppt

ID:59800809

大小:2.71 MB

页数:39页

时间:2020-11-25

药物性肝损讲解学习.ppt_第1页
药物性肝损讲解学习.ppt_第2页
药物性肝损讲解学习.ppt_第3页
药物性肝损讲解学习.ppt_第4页
药物性肝损讲解学习.ppt_第5页
资源描述:

《药物性肝损讲解学习.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药物性肝损药物性肝损害定义肝脏是药物药物代谢的主要脏器,也是药物损伤最重要靶器官,所以药物及毒物引起的肝损害是较为常见的。药物性肝损是医源性疾病的最主要类型,是指在治疗剂量药物应用过程中,肝脏由于药物的毒性损害或对药物发生过敏反应所致的疾病。如原有某些病毒感染或潜在肝功能不全,则更易发生肝损害,严重者危及生命。因此,药物的不良反应尤其药物所引起的肝损害,越来越被临床医生所关注。定义2在全球所有药物不良反应中,药物性肝损害的总发生率为10%~15%,暴发性肝衰竭5%。美国:老年人黄疸中,20%是由药物引起。在暴发性肝衰竭者中,

2、25%由于药物所致,特别是扑热息痛过量,其病死率达50%以上。日本:近十年药物性肝损害发生率增加10倍法国:10%的肝炎患者是药物性肝病流行病学3近年来药物性肝损伤发病率逐年上升中华医学会消化协会肝胆学组《急性药物性肝损伤临床监测的共识意见(06年)》流行病学4一般人群中10%、老年人群中40%的肝炎为药物性肝损害女性多于男性其它肝炎90%药物性肝损害10%药物性肝损害所占比例(一般人群)其它肝炎60%药物性肝损害40%药物性肝损害所占比例(50岁以上人群)流行病学5引起肝损的药物分类抗结核药32.7%中草药23.4%抗肿瘤

3、药10.9%解热镇痛药9.0%抗真菌药6.3%抗生素6.1%心血管药3.0%激素类药2.6%抗病毒药1.5%抗甲状腺及糖尿病药1.3%其他3.3%病因6药物性肝损害的研究结果对江苏省人民医院2000年至2005年因药物性肝损而住院的276例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药物:引起肝损的药物种类繁多,中药占首位(26.1%),其次为抗肿瘤药物(17%);第三抗细菌药物(11.2%)特点:肝损的程度以轻-中度为主,临床表现主要为乏力、纳差、尿黄、恶心和右上腹不适等;预后:88%治愈好转,死亡率为5.1%。病因江苏省人民医院感染科对该院药物性

4、肝损的调查分析7病因8中草药类(50.27%);抗生素类(15.47%);非甾体抗炎药(15.47%).【辽宁】—陈昶铭.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8,16(22):2525.抗结核药(42.17%);中草药(17.0%);抗生素药物(8.91%).【海南】—周世明.中国临床医学,2004,11(4):494.抗结核药物(33.6%);中草药(20.5%);抗生素药物(14.0%).【成都】—白浪.寄生虫病与感染性疾病,2004,24(2):166.抗生素药物(28%);免疫抑制剂(18.4%);中草药(13.8%).【北京】

5、—贾继东.肝脏,2005,10(3):174.引起肝损的常见中药菊三七、苍耳子、何首乌、雷公藤、苦楝、艾叶、天花粉、斑蝥、合欢皮、铅丹、葛根素、黄药子、地榆、毛冬青、桑寄生、麻黄、黄芪、柴胡、独活等壮骨关节丸、大小柴胡汤、复方青黛丸、牛黄解毒片、克银丸、白癜风胶囊、昆明山海棠片、肠清茶等引起VOD药物-菊科的千里光属、泽兰属、菊三七属和蜂斗菜属;紫草科的所有属;豆科的猪屎豆属和野百合属;兰科的羊耳蒜属;患者比例总体平均20%以上肿瘤病人存在药物肝损伤病因11易引起肝损害的化疗药物N=105初步研究12药物种类与肝损程度病因1

6、3药物性肝损害的机制药物毒性代谢物肝损害(药物内在肝毒性)药物直接肝毒性药物间接肝毒性药物在肝内生物转化肝毒性药物(宿主特异质肝毒性)超敏反应代谢特异质性肝发病机制免疫损伤毒性损伤14药物代谢机制药物在肝内进行代谢,通过肝细胞光面内质网上的微粒体内一系列的药物代谢酶(其中最重要的是细胞色素P450),经过氧化、水解等形式形成相应的中间代谢产物(第一相),再与葡萄糖醛酸或其它氨基酸结合形成水溶性的最终产物(第二相),排出体外。发病机制15发病机制药物进入肝细胞损伤细胞器(线粒体、微粒体等)代谢激活(第一相反应)活性中间体CYP

7、450遗传因素细胞坏死环境因素脂质过氧化共价结合蛋白质膜功能损害酶功能损害灭活解毒(第二相反应)谷胱甘肽转移酶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环氧化水解酶稳定代谢产物获得抗原性基因突变变态反应癌变,致畸从肾脏,皮肤,乳汁排出体外非免疫机制免疫机制细胞坏死凋亡重症肝炎慢性肝炎半抗原T淋巴细胞直接肝损伤特发性肝损伤16药物毒性肝损伤(可预测)指药物本身对肝有损害作用,某些药物在肝内通过P450代谢产生一些毒性产物,如亲电子基、自由基、氧基等,与肝细胞内的大分子物质(如蛋白质、核酸)共价结合或者造成胞质膜和细胞器的脂质过氧化,最终导致肝细胞坏死。

8、其特点是:①肝脏损害的程度与药物剂量大小和疗程有关;②可复制动物模型;③发病率高。又可将其分为直接损伤型和间接损伤型,前者为可损伤肝细胞所有成分,如四氯化碳、氨甲喋呤、红霉素过量等,后者为选择的损伤肝细胞某一细胞器或干扰某一代谢过程,如乙硫氨酸等。发病机制17药物免疫肝损伤(不可预测)一些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