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975887
大小:27.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7-12-30
《脑梗塞早期诊断和治疗探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脑梗塞早期诊断和治疗探究 摘要:目的:探讨脑梗塞早期诊断及科学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8月至2012年8月我院收治的30例脑梗塞的临床资料,分析表其早期诊断、治疗及预后的情况。结果:通过2周观察治疗,30例患者中完全康复10例,病情缓解15例,4例病情好转较慢,死亡1例。结论:结合CT、MRI影像学检查,有利于早期发现脑梗塞,结合科学有效的治疗,可明显改善其预后。关键词:外伤性脑梗塞早期诊断治疗【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132-01脑梗塞是一种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其发病率在脑血管疾病中占首位[1],
2、若不及时诊治,病情进展极为迅速,患者预后不良。早期诊断对指导治疗及康复极为重要,同时在影像技术早期诊治的基础上,采用科学的治疗方法,将有利于最大程度的改善患者预后。我院分析2010年8月至2012年8月来收治30例脑梗塞患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现分析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5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0年8月至2012年8月收治的30例早期轻、中度脑梗塞病例。其中男性19例,女性11例,年龄55-77岁,平均年龄60.4岁。临床上均有头晕、头痛症状,入院时瘫痪21例,昏迷9例。1.2诊断。本组患者均于入院后当天进行影像学检查,CT诊断27例,MRI诊断3例,并根据病情变化随
3、时复查CT或MRI。梗塞灶的CT表现主要为低密度圆形、椭圆形或楔形病灶,伴或不伴随周围脑组织受压,或仅仅表现为局部脑沟回变浅;MRI的表现则主要为T1加权像低信号,T2加权像高信号病灶,形态同CT表现类似。梗塞部位:单侧基底节梗塞14例,双侧基底节梗塞8例,侧脑室旁梗塞的6例,脑叶梗塞的2例。1.3治疗。根据患者血压及中心静脉压情况,给予足够的静脉补液扩容;所有患者都给予脑细胞活化药物胞二磷胆碱或脑活素治疗,并给与维生素B族及维生素C等营养神经药物;静脉输注尼莫地平或盐酸法舒地尔等扩血管;对于急性期出现昏迷、颅内压增高、高血压等的患者,给予20%甘露醇;急性期给予低分子右旋
4、糖酐5加血塞通静脉滴注;恢复期选用脑活素静脉滴注或东菱克栓酶隔日5BU静脉滴注。2结果5通过2周观察治疗,30例患者中完全康复10例,病情缓解15例,4例病情好转较慢,死亡1例,死亡原因均为中枢性呼吸循环衰竭。3讨论脑梗塞主要是由血管内膜损伤、痉挛及血小板凝集形成血栓而导致血管狭窄、直至闭塞,最终造成动脉血流减少或中断,脑组织缺血性坏死或软化[2]。脑梗塞可以发生于任何年龄人群中,但50-60岁为高发人群[3],其临床表现为运动障碍,语言障碍,吞咽困难,面瘫等,本组病人均有上述改变。脑梗塞形成后,治疗时间窗内缺血半暗带血流灌注的恢复对于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因此脑梗塞重在早期
5、诊断。动态影像学检查对于密切观察脑梗塞病情变化意义重大,CT征象能反映其病理过程,但以往有学者指出脑梗塞在发病后24-48小时后才能显示病灶,早期确诊效果不佳[4],近年来随着CT机分辨率的提高和临床对脑梗塞CT影像学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脑梗塞准确发现的时间越来越早[5]。CT平扫上脑梗塞的早期征象主要有:①梗塞区脑沟消失;②正常的脑灰白质分界消失,显示均一很淡的低密度影,这种表现被认为是超早期脑梗塞CT扫描中最敏感的指标;③动脉高密度影,主要见于大脑中动脉及其主要分支;④梗塞区早期低密度影;⑤占位效应;⑥基底节的低密度改变,以豆状核轮廓5变模糊最早出现,可出现于发病后6h
6、内;⑦增强扫描显示脑皮质或基底节的选择性增强。本组CT诊断27例,主要表现为低密度圆形、椭圆形或楔形病灶,伴或不伴随周围脑组织受压。如早期经CT扫描没有显示明显异常,而临床仍高度怀疑脑梗塞时,需进一步进行MRI平扫,MRI平扫上脑梗塞的早期征象主要有:①长T1长T2信号的病灶;②T2加权比T1加权像更为敏感,部分病例在发病30min内即会出现长T2信号,一般2h有异常改变,4h有肯定的异常改变,本组MRI诊断3例,T1加权像低信号,T2加权像高信号病灶。脑梗塞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多种途径参与的病理过程,本文采取综合性治疗措施,主要治疗手段为:①全部患者给予促进脑细胞代谢药物如
7、胞二磷胆碱、神经节苷脂等,营养神经;②积极扩容,保持足够的有效循环血量;③早期运用血管扩张剂注尼莫地平或盐酸法舒地尔;④采取因人而异、补液脱水相结合的原则给予昏迷、颅内压增高、高血压患者合理使用脱水降颅压药,脱水降颅压同时,还要考察液体出量积极补液,避免出现脑灌注过度或不足[6]。⑤恢复期选用脑活素静脉滴注或东菱克栓酶隔日5BU静脉滴注,东菱克栓酶能发挥较好的降低血粘度、抑制红细胞凝集、抑制血栓形成功效,临床应用较多且比较安全。通过以上治疗手段,有效减轻患者缺氧性血管收缩,改善脑部缺血状态,并最终恢复半暗带尚存活的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