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视角下小班化教学互动探究

社会学视角下小班化教学互动探究

ID:5973918

大小:34.00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7-12-30

上传者:U-3336
社会学视角下小班化教学互动探究_第1页
社会学视角下小班化教学互动探究_第2页
社会学视角下小班化教学互动探究_第3页
社会学视角下小班化教学互动探究_第4页
社会学视角下小班化教学互动探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社会学视角下小班化教学互动探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社会学视角下小班化教学互动探究  【摘要】小班化教学就是小学阶段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举措,是我国小学教学改革中的一个热点及方向。小班化教学是否真正充满生机与活力,取决于其人际互动这一动态过程的状况。只有充分发挥互动交往的作用,才能充分体现小班化教学的优势。如果小班化教育得以实施,教学互动能够真正形成,那么素质教育就能得到有效的落实。【关键词】小班化教学;人际互动教育社会学认为课堂是个微观的社会,课堂教学是一个特殊的社会活动体系,“自我与他人的交互作用是社会系统中最基本的形态”。(帕森斯)既然我们把课堂教学看成是一个社会有机体,那么,人际互动便是这个社会有机体的呼吸、消化和血液循环系统,因此无论是知识的传授,还是个性心理品质的形成,都是在人与人交互作用的过程中进行的,是一种动态的过程。没有交往和互动,教学活动便不可能发生。同样,各种教育关系实质上都是社会角色们在交往互动中所形成的各种不同的社会关系,都是各种社会互动的表现形式。所以,人际互动是课堂教学的核心。12 小班化教学是在现代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构建的,具备“班型小,学生少,人群空间大,学生参与活动多”的特点,与传统大班教学相比,从时空到内容上,具备了增强课堂互动的优势;而且,从理论上,大量文献资料证明了小班化教学的可行性,设定了它的互动性。所以,小班化教学是否真正充满生机与活力,取决于其人际互动这一动态过程的状况。有的专家指出,在小班化教学中,互动和交往的地位比任何其他方面都重要,只有充分发挥互动交往的作用,才能充分体现小班化教学的优势,如果小班化教育得以实施,教学互动能够真正形成,那么素质教育就能得到有效的落实。因此,随着教育现代化的发展,分析和研究小班化教学中的人际互动问题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那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其互动状况是怎样的呢?与以往大班教学有什么变化?其互动的特点如何?对此,笔者对济南市六里山小学小班化教学进行了个案研究,试图从社会学的角度利用社会学群体活动理论和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及理论成果,分析、探讨小班化教学中的人际互动状况。一、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一)研究对象本文研究部分,笔者主要采用了课堂观察的方法来获得有关教师和学生课堂交往行为的第一手资料。研究部分以济南市六里山小学三年级两个班的教师和学生为观察对象。首先,济南市六里山小学以小班化教学为办学特色,并取得一定的成果。12 其次,选择三年级是从学校教学的整体状况出发,五年级因升学压力,可能会是正常课堂互动走样,难以观察到互动及其师生角色的真实情况,选择三年级是集中考虑了学生的年龄适中,师资方面无论是从教师年龄、数量还是教师素质等方面都有一定的代表性,能够集中体现学校小班化教学的特色。再次,国外有关材料证明在一至三年级中小班化教育的效果最好。所以,本文研究部分主要集中于三年级。观察包括三年级除体育、音乐外的所有基本科目,观察实践为45天,对其中25节新授课进行了数据统计与分析。(二)研究方法及其程序12 1、本研究主要观察小班化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课堂教往活动。具体地说是通过探讨课堂教学中师生的口头言语互动问题(不包括手势、提示、表情等符号的交流),来分析济南市六里山小学小班化教学的互动状况。之所以选择“口头言语互动”,是因为首先,在课堂教学中,师生及生生之间最基本的交往沟通渠道是口头言语的交流。例如,教师的言语行为既用来与学生交流课程、学习的要求和程序,又用来与学生沟通情感、组织关系和各种活动。教师的个性特征、领导方式、教师对学生的期望都可以通过言语行为表现出来。从一定意义上说,教师的言语行为决定了课堂的气氛,影响到社会互动的基本模式。从学生的角度看,无论是与教师还是与同伴之间,其互动的基本媒介也是言语行为。所以,从言语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手段这一角度出发,课堂交往互动活动本身主要就是言语行为过程。其次,正因为课堂互动、交往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主体之间的直接言语对话,所以,将教师课堂言语行为及学生课堂言语行为作为考察师生人际互动的窗口。2、研究工具。在随堂观察中,依据的研究工具有《教师课堂活动时间构成表》、《学生课堂活动时间构成表》(参见伍宁,“课堂教学时空构成的社会学分析”,教育研究与试验,1996.2)。在观察时,依据观察表的项目,分别将获得的资料记录在表中,为了使有关观察人员能迅速准确的把握观察的内容及其程序,在正式观察前进行了统一学习和试测。三、研究内容:师生互动、课堂师生互动及生生互动(一)师生互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人际互动,主要指师生互动。师生互动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讲是指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一切相互作用和影响,不论这种影响是发生在师生群体间还是师生个体之间;无论是发生在教育教学情景下还是发生在教育情景之外的社会情境中,都会引起双方心理和行为的变化。狭义的师生互动是指在教育教学情景下教师个体与学生个体或群体之间在活动中的相互影响和作用。本文采用的是狭义的师生互动概念。12 为了更好的理解和把握师生互动这一概念,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互动主体是教师和学生,而且师生双方的地位是平等的;其次,师生互动是指师生间多项、交互的影响,而不是教师对学生或学生对教师单向、线性的影响。也可以说,师生互动是一个链状、循环的连续过程。再次,师生互动是一个多情景、多形式、多内容的互动体系,如具体情景可以是有组织的教学活动也可以是非正式的游戏、生活和交往活动。在形式上可以与学生个体、学生小组、学生群体进行交往,也可以与学生共同游戏,对儿童表扬鼓励、要求示范等。内容的丰富性表现在互动可以是知识教育、情感交流、行为指导以及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等。(二)课堂师生互动课堂师生互动是指教师和学生之间在课堂教学情境中发生的相互作用,是班级层面的人际互动,是师生双主体通过课堂教学活动而表现出的一系列相互依赖的行为过程。显然,这是采用了狭义的师生互动观。课堂师生互动也有外显互动和内隐互动之分,其外显互动可以通过在课堂中的现场观察加以认识和研究。本文中的一些数据和结论正是这种课堂观察的结果。  (三)生生互动12 生生互动即指班级中学生之间的人际互动,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主要表现形式是相互讨论、相互切磋。生生互动无论是从理论研究方面还是教学实践中,往往是不别重视的,但它确实是制约教育成效的关键因素之一。四、小班化教学中的互动特点研究结果随堂听课160课时,其中82节为新授课,将其中28课时有效记录作为样本进行数据统计分析。每课时40分钟。在观察过程中,观察者手持量表和秒表,根据分类项目,观察记录课堂教学互动、交往行为,同时记录每次互动的行为过程持续的时间,依次记录在量表中。最后根据观察量表形成课堂活动时间构成表和各互动类目的时间构成表。将此结果与传统课堂教学中的互动情况进行纵向对比,从小班化教学自身角度进行横比,从而对济南市六里山小学小班化教学中的人际互动特点作出分析。(一)教学互动形式课堂教学中直接参与人际互动的主体分为三种:教师个体、学生个体、学生群体(学生小组、全班学生)。根据互动主体的不同进行两两组合,形成不同类型的课堂互动形式。师生互动可以分为教师个体与学生个体的互动(师个)、教师个体与学生小组的互动(师组)、教师个体与全班学生的互动(师班);生生互动可以分成学生个体与学生个体之间的互动(个个)、学生个体与学生小组间的互动(个组)和学生个体与全班学生的互动(个班)。12 为了进一步了解小班化教学的互动特点,笔者根据互动主体的形式及其行为定义,制定了《师生课堂交往互动时间构成表》(包括师个、师组、师班)和《学生课堂交往时间构成表》(包括个个、个组、个班)两个两表,以便观察记录。但是,我们知道真正的课堂互动是粗糙的,混沌的,而不是严格按照人为设计的行为种类发生;也未必是清清楚楚、明白分割的,有时在同一时间里会同时发生两种互动行为,或者更多。所以,在观察过程中,同一时间内发生的两种或更多的互动行为,记录更为突出的那一个;如果同样突出则要如实记录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活动。(1)通过测量、观察,我们对28课时的课堂互动行为登记表的原始材料进行了统计。课堂活动总时间是1120分钟,其中,互动时间总时间是834.96分钟,平均每课时的互动时间为29.82分,占总体时间的74.5%,而无互动时间占25.5%。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和检验,可以看到在小班化课堂教学活动中,互动时间远远大于无互动时间,互动是课堂教学的基本形态.整个教学过程基本上是在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的过程中顺利完成的.12 (2)南京师范大学的吴康宁教授主持的课题组曾对我国小学课堂教学时间构成总体特征进行了观察、研究及论证,其中,师生交往时间占总体时间的93.2%,生生交往仅仅为6.8%,师生互动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要形式。笔者通过对所观察、测量数据的统计发现,在小班化课堂互动时间里,师生互动总体时间为488.6分,平均值为17.45分钟,百分比为58.5%;生生互动总时间为346.36分钟,平均值为12.37分钟,百分比为41.5%。可以发现,从数据上看,六里山小学小班化教学与我国传统大班课堂教学中的交往活动大体一致,大部分教学任务是在课堂互动中完成的,而且,师生互动被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活动形式。但是分别将师生互动和学生互动时间进行横比,会发现尽管传统课堂互动是多余小班化教学下的互动,但是基本上定格于师生之间的互动,生生之间的交往处于微不足道的地位。而在六里山小班化的课堂教学中,尽管师生互动仍然是课堂教学任务得以完成的主要渠道,但是,生生互动的时间比与师生互动的时间比大大缩小,与大班教学中的时间比相比高出35个百分点。可见,在济南市六里山小学小班化教学活动中,生生互动占了相当大的比重。由此可见,互动是小班化课堂教学的基本形态。尽管从结果上与传统大班课堂教学基本吻合,但是在实质上是有所差异的。从互动时间构成上看,小班化教学促进了生生间的互动,加强了生生互动在课堂交往中的地位和作用。(二)互动类型我们把小班化教学中的教师和学生的互动类型的数据统计和传统大班教学下教师和学生的互动类型状况进行了对比,,形成表1、表2。12 (注:传统课堂学生与学生的课堂互动时间比例参照吴康宁著《课堂教学社会学》,南京师范大学出版,1999,85页。)从表1可以看出,六里山小学小班化教学中的教师和学生与传统课堂教学下的教师和学生在互动时间构成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传统大班教学下的教师与学生个体、学生小组及全班学生的的互动时间比分别是45.4%、0.2%、54.4%,教师主要与学生个体以及全班学生进行交往互动,并且将后者至于更优先的地位,但是几乎不与学生小组发生交往互动。相比之下,小班化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个体、学生小组、全班学生的互动时间比分别是31.9%、19.8%、48.3%,其中,尽管教师与全班学生的互动仍占优势地位,但在比重上与传统教学相比有所下降;教师与学生小组的互动(19.8%)远远高出传统课堂教学下的“师组”的时间比例(0.2%)。可见,济南市六里山小学小班化教学中,教师在与学生交往时,一定程度上注重了与小组学生的互动。12 表2显示,传统课堂教学中,本以极少的生生交往中,主要的也只是学生个体与全班同学之间的交往(73.6%),而学生个体之间的交往很少(19.4%),学生个体与小群体(学生小组)之间的交往互动则更少,比例几乎为零。相比之下,六里山小学小班化教学中的学生之间的互动显得更丰富一些。从表中可以看出,“个班”互动仍然居于首位,但是与以往相比,下降了30个百分点,在课堂上不再独领风骚。个个互动有所提高。最明显的是个组互动,提高到36.4%。这一点表明,在小班化教学中,学生小组的作用得到加强。通过对小班化教学互动类型的观察与分析,可以发现,第一,小班化教学中师生互动在交往对象上有很大变化,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密度、频度增大。传统课堂教学教师几乎不与小组同学互动,而小班化教学中,教师利用分组教学方式,有了更多的时间来参与学生的小组活动,帮助小组长激发每个学生动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在教师与学生个体互动方面,教师有更多的机会在教师内巡回,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学生个体,教师可以与学生当面交流,或者进行个别辅导,不再局限于课堂上的问答活动,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密度和频度大大增加。第二,生生互动多样化。在互动类型方面,小班化教学中生生互动机会明显增多,除学生个体与全班学生互动外,增添了许多同伴交流、互帮互助的互动现象以及学生个体与小群体互动的现象;而且,在学生个体与全班同学互动中,学生有了更多的动手操作、上台展示、表演的机会。在互动方式上,生生互动更多见于合作性互动。例如共同配合教师教学,倾听其他同学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并参与讨论、实验等。12 在随堂观察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小组合作教学在小班化教学中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没有课堂上的合作,学生很难形成社会所要求的合作能力,课堂教学也受影响。”小组合作可以培养个体更为积极的、支持的人际关系。当然,学生之间的对立与冲突是客观存在的,因此,竞争也是不可避免的,学生之间的合作往往伴随着竞争,而教师也有意无意的鼓励学生竞争,如“看谁做的又快又好”,“某某小组第一完成”等言语。不可否认,竞争在适度情况下,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但应看到,在现代社会中,合作尤显重要,那么小班化教学如何处理好合作与竞争的关系,培养学生在合作基础上的竞争,并使竞争反过来促进合作,真正发挥小组合作的价值,还是一个进一步值得反思的问题。参考文献:[1]鲁洁(主编),教育社会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5月[2]马和民(著),新编教育社会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3月。[3]吴康宁等著,课堂教学社会学(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4]佐斌,师生互动论——课堂师生互动心理学研究[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6[5]程晓樵吴康宁等,教师课堂交往行为的对象差异研究(J),教育评论,1995(2)[6]12 景芳玲,小班化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教学管理,2000(3)。[7]许晓川,李莉莉,小班化教育——推动研究性学习开展的有效形式[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5)作者简介:亓秀梅(1978-)讲师,学历:硕士研究生;专业,课程与教学论,山东交通学院管理学院。12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