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经验分析讲解学习.ppt

经方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经验分析讲解学习.ppt

ID:59720649

大小:42.5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20-11-20

经方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经验分析讲解学习.ppt_第1页
经方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经验分析讲解学习.ppt_第2页
经方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经验分析讲解学习.ppt_第3页
经方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经验分析讲解学习.ppt_第4页
经方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经验分析讲解学习.ppt_第5页
资源描述:

《经方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经验分析讲解学习.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经方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经验分析二、银翘散证基本药物:薄荷5g 牛蒡10g 荆芥5g 豆豉10g 桔梗5g 生甘草5g 银花15g 芦根30g 竹叶10g功效:辛凉透表,清热解毒。适应证:发热较高,39℃上下,扁桃体红肿,咽部赤红者。加减:咳嗽者:加生枇杷叶。恶心者,加竹茹、藿香。小便短赤者,加滑石、山栀。不恶寒者,去荆芥。按  本方谓辛凉平剂,治风温发热,微恶寒,无汗。银花、连翘既清热解毒,又能解表透邪,荆芥、薄荷、牛蒡子、豆豉疏风解表,桔梗、生甘草利咽喉,芦根肃肺以清上焦。三、柴胡清宣汤证基本药物:柴胡5g 炒黄芩5g 连翘10g 芦根20g 焦山栀6g

2、 荆芥5g 炒牛蒡子5g 桑叶5g 薄荷5g 通草5g功效:和解,清宣,退热。适应证:发热较高,一般在39℃以上,时热时寒,夜热较甚者。加减:鼻闭咳嗽明显者,加前胡、杏仁、川贝母。呕吐者,加姜半夏、姜竹茹。咽痛、扁桃体肿大者,加射干、知母、胖大海、银花。按  本方为老师自拟方,源于《伤寒论》和解之法,以柴胡、黄芩为主药,加入辛宣透表清热之剂组方。柴胡苦辛微寒,能透泄与清解少阳之邪,并能疏利,黄芩苦寒泄热,二药合用,可和解少阳之邪热。薄荷、桑叶、荆芥、炒牛蒡乃辛凉中配少量辛温之品,既利于疏风透邪,双不违辛凉之旨。山栀清泄肺热,芦根、通草甘、微寒、清热利尿,

3、可使邪热从小便而出。四、新加香薷饮证基本药物:香薷4g 川朴4g  扁豆6g  银花6g  连翘6g  黄芩6g  柴胡5g功效:祛暑解表,清热化湿。适应症:暑温夹湿,复感于寒症。发热39℃以上,恶寒无汗,口渴面赤,舌苔白腻,脉浮而数者。加减:若兼内热者,加黄连以清热;湿盛于里者,加茯苓、甘草以利湿和中;素体脾虚,中气不足者,可再加人参、黄芪、白术、橘红以益气健脾燥湿。偏热重者加黄连、栀子清热;偏湿重加佩兰、霍香、豆豉祛暑利湿;呕吐加竹茹降逆止呕;大便溏薄加葛根、苍术清肠化湿。按  本方出自《温病条辨》主治夏月感寒,暑湿内蕴,虽亦恶寒无汗,但有口渴面赤、

4、脉数。香薷发汗解表化湿;金银花、连翘清热解暑;厚朴行气和中,理气除痞;扁豆健脾和中,利湿消暑。老师加柴胡、黄芩意在少阳之邪热。五、蒿芩清胆汤证基本药物:青蒿10g 炒黄芩6g 姜竹茹9g 碧玉散9g 姜半夏9g 陈皮6g 赤茯苓6g  炒枳壳6g功效:清胆利湿,和胃化痰。适应证:夏季感冒发热,体温39℃以上,寒轻热重,或高热不退,朝轻暮重,口苦胸闷,吐酸苦水或吐黄涎,鼻不闭,咳嗽不多,血常规化验白细胞总数不高,中性粒细胞计数偏低者。加减:发热伴鼻闭咳嗽者,加荆芥、薄荷、炒牛蒡、前胡、桔梗。发热伴尿短赤者,加芦根、通草、淡竹叶。热甚者,加银花、连翘、焦山栀

5、、生石膏。大便秘结者,加瓜蒌仁、玄明粉或大黄。纳呆苔厚者,加藿香、佩兰、神曲、麦芽。发热伴头痛、畏寒无汗者,加香薷、川朴、扁豆。小儿夜寐啼器者,加蝉衣、钩藤。按  本方是《通俗伤寒症》俞氏经验方,针对江南的气候温暖潮湿,入夏以后暑湿尤甚,暑湿之邪容易侵入人体,留恋胆经,损伤脾胃功能而设。方中青蒿味苦气香、清芳透络,能从少阳领邪外出,配合黄芩、竹茹等内清胆热,橘红、半夏、桔壳化痰和胃,赤茯苓、碧玉散清利湿热。暑为火热之邪,故加连翘、芦根、山栀加强清热泻火、解毒作用。暑湿发热,往往热退后又上升,反复发作,此乃热退湿未清,湿郁化热之故,所以清除湿邪是退热的关键

6、。六、典型案例孔某,男,6岁,因“反复发热3天,伴咽痛”于2012年7月16日就诊。患儿3天前因受寒后发热,伴咽痛,体温晨低暮高,经外院西医抗生素输液治疗三天,高热仍不退。昨呕吐2次,为胃内容物。刻下见仍发热,口渴面赤,恶寒无汗,息粗,口气臭秽,小溲黄,大便两日未行。查体:T39.5℃R27次/分P108次/分双侧扁桃体II。肿大,可见脓点。舌红苔白腻,脉浮而数。血常规示WBC13.5×109/L,中性粒细胞比例为81%。西医诊断: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中医诊断:乳蛾。此乃暑湿袭表,入里郁而化热。治宜祛暑解表,清热化湿,用新加香薷饮加减:香薷5g 川朴5g

7、  扁豆6g  银花6g  连翘9g  黄芩9g  柴胡5g淡竹叶3g芦根10g薄荷后下5g焦山栀 9g三叶青10g。服药三剂症热退,偶咳,便通小溲正常,舌红苔转薄,脉细略数,此乃余热未尽,阴液已伤。改沙参麦冬汤加浙贝、忍冬藤、山楂、炒谷芽三剂善后收功。体会:发热为儿童最常见的症状之一,也是最常见的急诊与住院原因。小儿外感发热是儿童时期最常见的疾病,多由外感风邪所致,以发热、恶寒、鼻塞流涕、喷嚏、头痛、咽部刺激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一年四季均可发病。西医常用的退热药物有解热镇痛药和糖皮质激素等进行治疗,其虽有见效迅速的优点,但是也有其自身不可避免的不良反应

8、,且退热后极易复升,疗效不佳。中医中药对此症有良好的疗效,而且毒副作用少。林老对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