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968240
大小:29.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7-12-30
《浅谈进一步推进新形势下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谈进一步推进新形势下高校精神文明建设 [摘要]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使我们日益感到青年群体精神文明建设不能有丝毫放松。高校大学生青年群体,必须要扎实开展新形势下精神文明宣传创建活动;不断丰富和倡导大学生健康的精神文化生活;切实把创新精神文明建设落到实处。通过多方教育引导未来青年一代的健康成长,为国家发展和社会和谐提供重要的保障力量。[关键词]新形势精神文明建设高校大学生群体[作者简介]刘京花(1974-),女,河北清苑人,保定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河北保定071000)[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
2、85(2013)11-0174-017长久以来,高校精神文明建设常抓不懈,但大学生群体的思想、精神、行为、观念等新问题却层出不穷。精神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和重要保证,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精神文明建设是高校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凝聚全体师生员工齐心协力、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是促进学校持续、健康发展的精神动力,是激发高校生命力、创造力和感召力的力量源泉,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2011年,在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的七一讲话中,胡锦涛同志特别谈到了青年的重要,“要代表青年、赢得青年、依靠青年,在发展舞台上充分展现青春光彩”。在中国高等教育不断
3、走向普及的改革实践中,紧抓青年群体,尤其是大学生青年群体的精神文明建设,是党的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一、当前高校精神文明建设面临的新形势从国际来看,一些国家政权不稳、发达国家的经济波动等都凸显国际形势的复杂多变,这为我国大学生群体的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思想意识的强化带来更大挑战。2011年10月在美国华尔街发生“占领华尔街”活动,并由此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以青年为主的“争取全世界”的各国游行和骚乱。分析骚乱发生的原因,是国家对青年学生群体的关心不够,家长的教育不够,新一代青年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出了问题。因此,必须做好对大学生群体的思想意识教育工作。7从国内来看,社会发
4、展的日益复杂和多元为高校精神文明建设既提供了有利条件,也带来新的挑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高校学生群体深受影响,面对物质生活条件的明显改善,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精神文化生活丰富多彩,求富、求知、求美的愿望更加强烈,这为加强高校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社会生产经营方式、利益格局、社会结构、组织形式、人口构成等都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一些地方出现了道德失范、诚信缺失、迷信传播、黑恶势力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社会不公、非正当竞争、非正常行为、非法宗教活动有所蔓延。必须保持清醒头脑,充分认识其对青年大学生群体的影响,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新形
5、势下高校精神文明建设。从高校内部环境来看,既有精神文明建设可喜的一面,又有精神文明建设所面临的新任务。大学生群体整体头脑灵活、接受新事物快、综合素质高、追求目标明确、精神面貌富于活力,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较好的群体,建设易见成效,引领社会精神文明潮流。但同时我们也看到,在高校校园出现了诸多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消费状况分层等问题,有些学生立场不稳,观念不够坚定,随着环境影响会带来很多变数;大学生群体出现上网成瘾、宅男宅女、夜不归宿、恋爱成风等现象,使学习环境不再单纯而安静;一些学生价值观扭曲,拜金主义严重,追求经济收入而忽视学业甚至不讲道德;衣着不得体、公共场合吸烟、酒
6、后滋事、出言不逊、行为不检点等在校园时常出现。这就需要高校进一步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尽量减少和杜绝校园的不和谐音符。二、扎实开展大学生精神文明创建活动71.大力推进文明校园、文明班级创建活动。切实把精神文明创建工作落到实处,发挥校园内先进典型示范作用,加快提升高校校园文明风气。充分发挥学生督查、道德评议组织、各类社团的作用,引导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培育具有地域精神文化特色的文明风潮。第一,要把学生精神文明建设与教师的精神风貌建设紧密结合,同步进行。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体现在工作的敬业精神、科研态度与日常言行举止上,尤其是教师课上的治学态度、思想观念、日常行为,因此校园精
7、神文明建设首先针对教师进行。第二,高校精神文明建设必须在学生中寻找“典型”,发挥“榜样的力量”。必须在学生群体之中寻找优秀人物,广泛宣传,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引导。第三,高校精神文明建设一定要与学生的成绩与前途密切结合。把精神文明建设融入必修课中,体现在成绩学分上,直接作为就业推荐的必要条件。第四,高校精神文明建设应注重大学生的心灵建构。精神文明建设是见心、见性、见行动的活动,必须充分考虑青年学生群体的年龄、心理承受能力、认知、学识水平、综合素质等特点,使高校精神文明建设贴近实际、贴近生活、深入心灵。第五,在工作方法上不断创新,“以学风建设为主题,发挥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