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安徽省某校2020-2021学年高二政治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专业教育文档可修改欢迎下载安徽省滁州市新锐学校2020-2021学年高二政治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12.中国饮食文化底蕴丰富,一道菜就是一个文化的体现,一道菜便能诠释一个文化的内涵。“吃”不仅可以满足口腹之欲,更体现了食物带给中国人的生活仪式、伦理、趣味等方面的文化特质。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说明()①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凝结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之中②文化作为一种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③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④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13.在中国,在公共汽车上给老
2、年人让座是一种值得称赞的礼貌行为;而在日本,尽量别在地铁里给老年人让座,因为老年人会认为你是觉得他老了、不中用了。这表明()①文化多样性是民族身份的重要标志②人们的交往方式都带有各自的文化印记③文化素养是人们在生活体验中自发形成的④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14.紫禁城是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木结构宫殿建筑群,要不断修缮和修复才能保持状态。我国启动养心殿研究性保护项目,对官式古建筑营造技艺中的“瓦、木、土、石、搭材、油漆、彩画、裱糊”等八大作(工序)和上百项容易失传的传统工艺进行传承。材料表
3、明()①要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做到先继承、后发展②要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的挖掘和弘扬③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有着独特的魅力和价值④继承是发展的必然要求,发展是继承的必要前提A.②③B.①③C.②④D.③④15.20世纪初.歌剧艺术传到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的师生主动拥抱这种新的艺术形式.并与中国音乐元素相结合、与当时社会生活相结合,不仅创作出了《白毛女》这部经典歌剧,也实现了歌剧艺术的民族化,创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歌剧艺术形式。这表明()①借鉴外来文化应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促进民族文化发展②与新的艺术形式相融合是民族文化富有生机
4、的根本动力-8-专业教育文档可修改欢迎下载③采用现代艺术形式更能凸显我国传统文化的民族特色④文化创新应以社会实践为源泉,并植根于优秀传统文化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16.以往,不同文明接触成为人类进步的里程碑:希腊学习埃及,罗马学习希腊,阿拉伯学习罗马帝国,中世纪欧洲学习阿拉伯,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又学习东罗马帝国。明治维新前,日本学习借鉴中国;明治维新后,中国通过日本学习世界。中国从印度引入佛教,之后中国佛教影响东亚、东南亚大片区域。可见( )①发展本民族文化方能繁荣世界文化②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③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
5、④文化的世界性决定了文化的民族性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7.央视热播电视剧《最美的青春》紧扣塞罕坝几代造林人的奋斗史,用现代视角重述55年的造林奇迹,把塞罕坝精神以影像方式固化为民族记忆和国家记忆。对塞罕坝精神认识正确的是()①弘扬塞罕坝精神是我们加强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②塞罕坝精神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③弘扬塞罕坝精神凸显了这一精神在文化素养中的核心地位④弘扬塞罕坝精神是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18.甲骨文等考古发现,印证了包括《史记》在内的一系列文献的真实性,
6、把有记载的中华文明史向前推进了几个世纪。都城中的人们每天迎着太阳出门,迎头可见“日”;洹河从城郭旁流过,波澜微起,便想起“水”与“流”……经过一代又一代专家学者的辨识,甲骨文让消逝了三千多年的岁月复活了。这体现出()①汉字在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中的作用②汉字内涵丰富,佐证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③中华文化的优越性得到越来越多的证明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独树一帜、独领风骚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19.2019年元旦,中共中央宣传部“学习强国”平台正式上线。这是一个立足全党、面向全社会的科学理论学习阵地、思想文化聚合平台。目前,上“学习强国”学时
7、政、看视频、晒积分、比学习,已成新风尚。这表明中国共产党()①加强了对文化市场的管理②髙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8-专业教育文档可修改欢迎下载③坚持求真务实,坚持依宪执政④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20.为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我国各地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免费向公众开放;基层文化活动如火如荼地展开,群众文化生活不断丰富。这些做法()①有利于激发人民群众参与文化生活的热情②是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多元化的表现③是为了追求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④有利于促进人们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提高A.①④B.②④C.①③D
8、.③④21.下列选项能正确反映哲学史上两大阵营的是()A.“气者,理之依也”与“人病则忧惧,忧惧则见鬼出”B.“形存则神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