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回稿 中西医结合治疗内耳眩晕体会 microsoft word 文档

修回稿 中西医结合治疗内耳眩晕体会 microsoft word 文档

ID:5964193

大小:22.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7-12-29

修回稿 中西医结合治疗内耳眩晕体会 microsoft word 文档_第1页
修回稿 中西医结合治疗内耳眩晕体会 microsoft word 文档_第2页
修回稿 中西医结合治疗内耳眩晕体会 microsoft word 文档_第3页
资源描述:

《修回稿 中西医结合治疗内耳眩晕体会 microsoft word 文档》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中西医结合治疗内耳眩晕体会尹亚东摘要:内耳眩晕,西医学认为内耳微循环障碍、膜迷路水肿是主要病理变化,但因为药物的毒副作用以及血脑屏障的制约,治疗用药颇受限制。中医学传统的病因认识,多归于风、火、痰、虚,相对应的辨证论治极其繁复。综合中西医学对内耳眩晕的认识,笔者以活血化瘀、利水渗湿为大法,结合药物的辩证加减,以执简御繁治疗本病,既方便了临床施用,且疗效满意。关键词:内耳眩晕;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治疗;活血化瘀;利水渗湿内耳眩晕又称梅尼埃病,是以内耳膜迷路积水为基本病理基础,以发作性眩晕、耳涨、耳聋和耳鸣为临床特征的特发性内耳疾病[1]。特点是突然发作、剧烈眩晕,呈旋转性

2、,同时可伴有恶心、呕吐、面色苍白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状。晚期,听力可呈感音神经性聋。1.内耳眩晕的西医学认识内耳眩晕一般为单耳发病,青壮年多见,病因尚无定论。可能与先天性内耳异常、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病毒感染、变应性、内分泌紊乱、盐和水代谢失调等有关。目前学界比较公认为内淋巴回流受阻或吸收障碍是主要的致病原因,如内淋巴管狭窄或堵塞;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可致内耳小血管痉挛,导致迷路微循环障碍,组织缺氧,内淋巴生化特性改变,渗透压增加而引起膜迷路积水,主要累及蜗管及球囊。压迫刺激耳蜗产生耳鸣、耳聋等耳蜗症状,压迫刺激前庭终末器而产生眩晕等前庭症状。治疗方面,目前尚无特效疗法。一般以调

3、整植物神经功能、改善内耳微循环、解除膜迷路积水为主要目的进行综合治疗,镇静剂常用安定或异丙嗪、晕海宁等口服。血管扩张药物常使用盐酸氟哌嗪、低分子右旋糖酐等;维生素类药物常使用维生素B1、维生素B6等口服。利尿剂常使用氢氯噻嗪,但因耳毒性,不宜久用。利尿酸及速尿也因有耳毒性。另有外科手术疗法[1]。2.内耳眩晕的中医学认识中医学没有内耳眩晕的病名。眩即眼花、晕即头晕,所以临床上以头晕、眼花为主症的一类病症统称为眩晕。《黄帝内经》对其病变脏腑、病性归属均有认识。《素问·至真要大论》认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指出肝脏与眩晕的关系。《灵枢·卫气》认为:“上虚则眩”,《灵枢·口问

4、》说“上气不足”、《灵枢·海论》指出“髓海不足”。至汉张仲景,则认为痰饮是眩晕病的病因,成为后世“无痰不作眩”认识源头,而且创小半夏加茯苓汤和泽泻汤以为证治。宋元以后眩晕病的认识更加深刻。《重订严氏济生方·眩晕门》第一次指出六淫、七情为眩晕之因,补前人之所未言。朱丹溪倡痰火致眩说,认为“无痰不作眩”;张景岳在对因虚致眩做了深入探讨。后世《证因脉治》、《古今医统》、《寿世保元》,均对眩晕做了进一步探讨发挥。在治疗上,《中医内科学》把眩晕分为:风阳上亢,肝火上炎,痰浊上蒙,气血亏虚,肝肾阴虚,瘀血阻窍[2]。3.西学中用、中西医结合证治内尔眩晕3.1中西医结合对内耳眩晕的认识即

5、便就目前的研究水平而言,比较中西医学对眩晕病的认识可以看出,虽然有病因不明的缺陷,西医学的研究对本病的认识明显更加深刻,更加接近疾病的病理变化实质。中医学理论则明显粗疏。在治疗方面,以笔者不太全面的观察,中西药物都是有效的。总体来说,中医药的治疗效果要超过西医药的效果,需要考虑的药物毒副作用则少(小)于西医药。基于以上认识,从病理看,膜迷路积水的证治应该是本病根本。所以从“治病求本”出发,利尿药物的应用,应该是主要治疗方向。但西药利尿药物因为耳毒性的问题,使用颇受掣肘,这无疑会使整体治疗效果大打折扣。“治风先止血,血行风自灭”之说(李中梓《医宗必读卷十·痹》),本意虽不在内

6、风证治,但眩晕之证,在中医学认知中难离于“风动”,所以在眩晕的临床治疗上,仍有指导意义。而且无论中西医学,活血化瘀,或曰改善血液循环,在本病的治疗上都颇受重视,也说明中西医学在某些疾病的认识上,还是有不谋而合的相通之处。但考虑血脑屏障的作用,西药选药也受到了很大限制。从临床应用来看,使用频率比较高的,仍然是中药针剂,如丹参、川芎嗪等。中医的辨证分型,即便从本文不太全面的引述来看,就非常繁复,因此极难掌握。且因为病理认识的相对粗疏,本病传统的纯中医药治疗,效果不是很满意。所以笔者一直留意探索,是否可以在吸收西医学比较细腻的病理认识基础上,克服西医学用药毒副作用已经血脑屏障限制

7、的种种掣肘,融以中医学数千年临床治疗经验,探索一种以一方统证、药物辩证加减,能够适度简化辨证分型过程,而且证治效果得到一定提高,更加便于掌握的治疗方法。经过长期的探索总结,我们使用自拟茯苓汤,在辩证的基础上加减变化药物配伍,治疗效果是满意的,基本达到了以上预期。3.2证治方药自拟茯苓川芎汤基本方药组成:茯苓60g川芎30g3.3加减变化:伴上呼吸道感染而属风热者,加金银花30g,连翘15g;伴上呼吸道感染而属风寒者,加苏叶12g,桂枝6g;舌淡苔滑腻、纳差呕恶者,加桂枝6g,白豆蔻12g;舌红苔黄腻、口苦口粘,加龙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