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962939
大小:26.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7-12-29
《浅议新课改下初中数学练习设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浅议新课改下初中数学练习设计 【摘要】数学练习的合理设计,不仅对课堂教学效果和学到的新知识具有检测性,巩固性和拓展性,也对作业的布置有指导性。同时还对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设计和选择练习时,应注意知识点的地位和作用,注重学生运用知识能力的煅炼和提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为基点,开展练习设计。【关键词】新课改,初中数学,数学练习,设计新课程改革突出体现了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强调从获取知识为教育的目标转变为关注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能力
2、的培养。通过学习数学,使学生在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数学的探索过程、数学的文化价值以及对数学知识的特征有所认识,使学生在各方面有所发展。4因此初中数学练习中,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规律。为此,教师在选择设计练习时,明确学生获得对数学的理解与支持的同时,应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与主动性,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通过积极参与活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性。在选择或设计练习时我认为应考虑以下几点:1.让学生
3、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数学的活动中教师首先应认识到“知识从感觉开始”,在阐述问题背景时从喜闻乐见的事物入手,提出新颖的、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展开问题的讨论。如在讲解“数的产生”时,提问“数是怎样产生的?”通过讲解古代记数法,就是用绳子打结记数、排序,产生了数1,2,3……,从而对数的产生有进一步的认识。2.练习应密切联系生活实际,提供有价值的数学紧紧围绕课时目标选题,如在学习“有序数对”时,在“用有序数确定教室里自己的座位”的问题进行如下诱导:体育课上我们总会听到老师说“某
4、排某列”之类的说法,对照这一说法,你能告诉我你座位的具体位置吗?这是一个现实生活中的常识性问题。通过这样的提问,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理论联系实际,寓教于乐。3.注重学生的学习差异,提倡分层练习4分层练习的核心是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体差异。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在每节课中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要做到因材施教,分层提高,让尖子生冒出来,后进生不落伍,使多数学生取得大发展。因此在选择和编拟练习时应按课时目标进行分层练习,对各层学生进行补偿评价和发展训练,达到逐层落实目标的作用。在教师备课时,针对学生实际和教材内
5、容精心设计编排课堂练习,或重组教科书中的练习,或重新选编不同层次的练习。如在讲授“与三角形有关的角”时,设计三个提问:①三角形内角和等于多少度。②三角形按角的关系可分为哪几种。③一个三角形最多有几个直角?为什么?最多有几个钝角?为什么?直角三角形的外角可以为锐角吗?为什么?第一、二个问题是针对学困生设计的。第三个问题是针对中等生和优等生设计的,目的是考查他们对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通过这样的设问,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学习数学的信心,激发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可达到较佳的效果。4.选择和编拟一些
6、开放性的练习开放性练习有助于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开拓学生思维,培养自主探究的能力。如要学习“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时可设计“数三角形个数”的题目,数三角形个数的方法有许多种:①可按图形形成的过程去数;②按大小顺序去数;③可从图中的某一条线段开始沿着一定方向去数;④先固定一个点,变换另两个顶点来数。学生可从自己的经验出发,沿着某一方法会找出答案,尽管所有同学不可能都掌握,但只要经过老师适当诱导,他们也会归纳总结的。5.让学生参与到编拟练习的过程4当讲完新课后,教师不急于选择练习或完成课后练习,而是让学生动手根据新知
7、识、联系旧知识,模仿例题,自己编写。通过学生自己努力,更加理解了例题等内容的编写意图。便于更全面的掌握各个知识点。如在“命题”的教学中,可针对“对顶角相等”这一命题的分析过程,设计提问:“请同学们自己举几个命题的例子,并对这些命题从结构、形式与真假性方面进行分析。”通过这样的练习,同学们更能容易掌握命题的定义及其结构。总之,数学练习作为对数学知识巩固的重要手段,其选择和编拟应具有极大的自主性、灵活性和针对性。课本中练习的选择和编拟不一定完全能对症下药,不一定完全适应不同地域或差异的学生,因此需要教师从所面对的
8、学生实际、从全新的角度认识、理解练习,在实践中充分体现新课程的要求,与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一起成长。参考文献[1]钟启泉.《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2]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数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数学(七年级上)》,2011年3月第2版.[3]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数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数学(七年级下)》,2011年6月第3版.4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