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9617805
大小:14.25 KB
页数:7页
时间:2020-11-15
《厚重策略形成的过程.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厚重策略形成的过程]广告策划案的策略形成过程 解决问题的策略,已成为广大数学老师的研究热点,多少经典课例借助于各类展示平台给广大数学老师带来了思考。反思当前的策略教学,存在一种倾向,就是让策略教学等同于知识教学,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学策略,而不会灵活地运用策略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将策略作为了一个知识储备,没有养成运用策略的意识。策略是好的数学方法,方法需要一种完整而厚重的形成过程,怎样让策略的形成水到渠成,如何让形成过程成熟厚重?最近听了一位老师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倒推》,让我看到了一节真实的生命课堂,一个厚重的策略形成过程。下
2、面就结合本节课以及自己对策略教学的一些思考,谈谈一些看法。 一、关注策略形成过程,让生成更成熟 1.找准起点,唤醒经验 老师课前出示五老村小学班级数演变的相关素材: 师:你知道我们初建校是几个班吗? 学生略作思考后举手回答。 生:7个班。 师:你怎么知道7个班的? 生:36÷2=18,18-11=7。 师:18表示什么? 生:18表示八十年代的班级数。 从学生的表现看,新课还没有开始前学生已会用倒推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追溯学生学习的过程,学生在二年级就已经解决过相关问题,只是那时只是纯数字与运算符号组
3、成,学生体会到了逆运算的过程。学生既然已经积累了用相关倒推方法解决问题的经验,此时教师需要做的是唤醒学生的已有经验,通过解决新的实际问题来生成策略,提炼策略。 2.充分体验,生成策略 很多老师在第一个环节后就可能揭示课题,明确告诉学生今天我们来学习倒推的策略,学生原始的经验刚被唤起,经验尚未经过 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和完整的思维过程无法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法,更谈不上理解策略的内涵,形成灵活运用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此时倒推的揭示,只能让学生在心理上形成暗示与导向,这样弱化了学生对数学实际问题信息的整理,以及对此类实际问题的特点的关
4、注。另一方面会窄化学生探索活动的宽度,影响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也有老师在学习例1后,学生通过对例1实际问题的解决,引导学生反思回顾方法,提炼策略,似乎也顺理成章。什么时候是提炼策略的最好时机呢?怎样才能让策略的呈现显得水到渠成、瓜熟蒂落呢?该老师的做法给了我们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老师让学生通过尝试、质疑、讨论、画图、列表、验证等一系列活动来解决例1中的实际问题,学生经历情境题以及例1解决问题的过程,对倒推策略已有了新的认识,但因为活动中形成的认知还较为散乱,没有形成完整的认知体系,不利于学生整体建构。该老师此时并没有
5、像我们一样反思小结方法,而接着出示了练习: 让学生再次经历较为直观形象的倒推过程。 师:与刚才那道题有什么关系? 生:都用了逆推法。 师:你刚才给它取了个什么名字? 生:逆推。 师:推,我明白,逆是什么意思? 生:逆就是倒过来。 …… 这个环节设计得太巧妙了,一方面让学生再次经历倒推的过程,丰富学生的体验,另一方面用“与刚才那道题有什么关系”引领学生去观察、比较、思考、发现。在比较与辨析中深化对策略的运用,突出适合倒推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共同特征,同时还呈现了较为清晰的信息整理过程,在强烈的目标指引下生成,为教学
6、例2让学生整理信息建立思维的表象,头脑中的表象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降低整理数学信息的难度,真能给学生一种“蓦然回首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意境。 二、注重回味与提炼,让思维更深入 如何在运用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并将解决问题过程中所用的策略提升为学生的数学思维?该老师给我们找到了这个阶梯,那就是解决问题的策略需要回味与提炼,学生言语表达交流的过程就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过程,就是内化策略、整体建构的过程。 首先,老师把握课堂上的每一次机会让学生互动交流,在每解决一个问题后都让学生说出完整的思考过程:“你刚才是怎样
7、知道甲、乙原来各多少毫升的?你怎么介绍你解决问题的过程?”注重让学生用语言叙述一个数学活动或数学思考过程,在交流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其次,老师注重策略形成过程中的相互评价,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方法的生长者,老师无论面对正常的预设效果,还是意外的生成因素,都引导学生相互评价,“你同意他的看法吗?你有什么需要提醒他?你有问题要问他吗?”利用学生间的相互评价促进反思,使学生在反思中理清思路,在相互质疑的过程中,辩明认知过程中的难点。 三、倡导换角度迁移,让推理更给力 运用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前提是对数学问题情境的
8、解读,对情境中所蕴含的数学思考过程的理解,怎样通过有效的引领,使学生能科学合理并有效地整理数学信息、理清数学信息之间的关系呢?这需要我们老师多角度迁移。如老师为了让学生更为贴近问题情境,设计了下面的教学过程。 出示例1:两杯饮料,共400毫升。 师:现在这两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