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材料作文审题指导.docx

高考材料作文审题指导.docx

ID:59611976

大小:14.01 KB

页数:6页

时间:2020-11-15

高考材料作文审题指导.docx_第1页
高考材料作文审题指导.docx_第2页
高考材料作文审题指导.docx_第3页
高考材料作文审题指导.docx_第4页
高考材料作文审题指导.docx_第5页
资源描述:

《高考材料作文审题指导.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高考材料作文审题指导】高考材料作文审题  一、寓言类材料作文的审题思路  面对寓言、故事类的材料,要全面审视材料,把握全部的显性和隐性信息。关注其人物间或情节中的矛盾的变化发展以及结局。由表及里,挖掘材料之中能够体现生活本质的因素,从中推断作者的褒贬态度、伦理倾向或事理观点。  在寓言、故事类材料的审题中,一定要敏锐体察其人物或事物矛盾关系过程之中的可分析点,力争在所供材料之中找到若干个可分析点,进而形成分析链条。  对所找出的若干个可分析点进行比对,对其中确定出的最能够体现材料本质意义的分析点进行分析,进而

2、建立中心论点。  例如:08全国Ⅱ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南太平洋的小岛上,有很多绿海龟孵化小龟的沙穴。一天黄昏,一只幼龟探头探脑地爬出来。一只老鹰直冲下来要叼走它。一位好心的游客发现了它,连忙跑过去赶走老鹰,护着小龟爬进大海。可是,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沙穴里成群的幼龟鱼贯而出——原来,先出来的那幼龟是个“侦察兵”,一旦遇到危险,它便缩回去,现在它安全到达大海,错误的信息使幼龟们争先恐后地爬到毫无遮挡的海滩。好心的游客走了,原先那只在等待时机的老鹰又飞回来了,其它老鹰也跟

3、过来了。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做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二、诗歌类材料的审题思路  现代诗歌  1、作文材料所使用的诗歌作品往往轻于抒情,重于明理。因此不必从抒情方面进行分析,而应该多多地关注明理内容。当然可以从抒情方面把握诗作的褒贬方向。  2、认真体会诗作中的主体形象的内涵。应当从形象的功能意义、审美意义、借代意义、比喻意义、象征意义等等方面去体会诗的内涵,并且兼顾主体形象与其它次要形象的关系。一定要将诗作的形象意蕴推展到宏大的人生

4、或社会认知方面。  例如:蒲公英  蒲公英,老了。子女问:“留下什么遗产?”母亲默默地,在每个孩子头上戴上一把远飞的伞。  3、要充分关注诗作的结尾句,因为诗作结尾句往往更具有哲理意蕴或事理意蕴,而这种意蕴之中往往更多地包含命题意图。例如:“……在每个孩子头上戴上一把远飞的伞。”  古代诗歌  主要是鉴赏诗歌的意境,以意境为立意进行写作。  例如:07北京卷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是唐朝诗人刘长卿在《别严士元》中的诗句。曾经有人这样理解这句诗:1、这是歌颂春天的美好意境。2、闲花、细雨表达了不为人

5、知的寂寞。3、看不见、听不见不等于无所作为,是一种恬淡的处世之道。4、这种意境已经不适合当今的世界……根据你的看法写一篇作文。题目自拟,体裁不限。字数800以上。  再如08湖南卷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根据韩愈诗中你读出的意境和哲理写一篇议论文或记叙文。  三、对话类材料的审题思路  对话类材料之中,情节内容往往是背景信息资源,所以,我们应当充分利用其背景信息资源去体会对话的内容。  要依据对话人的身份或人际关系,推断对话人的心理状态、认知状态。要通过问话人问的动机和答话人答话内容了解对话的内蕴

6、。尤其要透彻理解对话语言中的双关性词语、比喻性词语、借代性词语、象征性词语。  例如:20XX广东卷  一个雕刻家,正在一刀一刀地雕刻一块尚未成形的大理石,渐渐地,脑袋、肩膀都露出来了,雕出了一个美丽的天使。一个小女孩看到了,问:你怎么知道天使藏在石头里?雕刻家说:石头里本没有天使,但我是用心在雕刻。  要充分关注问答性材料之中的答话人语言,因为其中往往包含着道德倾向、伦理倾向、或事理情理的某种体验。如果两种人物的对话语言互为矛盾,则其中往往含着某种哲理认知内容。  例如:20XX全国卷材料结尾牧羊人和孩子对乌

7、鸦的不同评价。  牧羊人的孩子见了,问这是一只什么鸟,牧羊人说:“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孩子摸着乌鸦的羽毛说:“它也很可爱啊!”  一般而言,对话类材料中最后的答话或总结句,往往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或道理。  四、对立性材料审题思路  例如:06江苏卷  鲁迅说,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  也有人说;世界上本来有路,走的人多了,反而没路了。  审题思路:  两则对立性材料往往是指可以从不同角度建立不同观点的具有思辨意味作文材料。这类材料的审题原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无论见仁见智都要自立

8、依据,自圆其理。这就需要考生表现出更强的思辨能力和论证能力。  面对以上含有思辨意味的材料,考生应当建立起辩证思维的审题态势。对待特定的对立性事物,既可以全面的互为联系进行分析,也可以一分为二的进行分析。  既可以对立又统一的进行分析,也可以将事物置于发展变化的动态中进行分析。  针对以上对立事物,我们可以重在分析二者的关系。既可以分析单向性的影响关系,又可以分析其双向性的互为影响关系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