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docx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docx

ID:59560363

大小:22.89 KB

页数:3页

时间:2020-11-11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docx_第1页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docx_第2页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docx_第3页
资源描述: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招生学科专业和主要研究方向简介植物学专业(硕士学位点071001)含植物多样性、植物生理学两个研究方向。植物多样性:针对中国东北植物区系起源、发生和地理联系以及东北主要植物类群进行分类及系统演化研究,重点进行专科属及特有植物的研究;对中国东北主要植被类型进行生物多样性以及谱系结构研究,为中国东北地区植物资源合理利用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奠定基础,为国家决策提供基础数据。植物生理学:以我国中高纬度温带森林生态系统中的木本植物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植物生理学技术手段研究我国东北地区林业相关的重要问题,探讨土壤-植被-大气连续体中植物在个体和群落水平上的水分吸收、传导和散失的生理学过程和树木水分平

2、衡的维持机制,从水分生理角度揭示森林对全球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干扰的响应机制。微生物学专业(硕士、博士学位点071005)含微生物生态学、环境微生物学、农业微生物学、真菌多样性与演化、生物工程五个研究方向。微生物生态学:微生物生态学为主要研究方向,以现代分子生物学、分子生态学研究技术和方法为基础,研究典型生态系统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组成和变化规律;微生物来源碳氮的周转和截获情况以及微生物群落和其生境角色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与转变。环境微生物学:以污染环境治理/修复与土壤碳氮循环中的关键微生物过程为研究对象,利用现代微生物学及分子生物学方法和手段,开展环境微生物学理论和应用技术方面的创新性研究

3、工作,重点开展了污水生物净化、污染土壤/水体生态修复、温室气体的产生机制与控制、土壤物质循环及土壤改良、矿物资源和石油开采、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环境监测与评价等方面的微生物学理论、技术及应用研究工作。农业微生物学:以土壤及其海洋微生物资源为基础,结合农业生产实际需求,重点开展多功能微生物肥料、微生物菌剂及其生物农药研发等基础和应用基础的研究工作;开展以微生物修复技术为核心的污染环境和退化农田土壤及其农药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技术及其相关产品的研发工作;开展针对农作物病虫草害生物防治开发新型微生物源制剂及其相关新产品研发等方面的研究工作。真菌多样性与演化:以森林生态系统中的真菌,特别是木材

4、(及凋落物)降解真菌和菌根真菌为研究对象,以分类学、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和生态学研究方法相结合,开展真菌物种多样性、分子系统发育、物种形成及其与寄主的协同演化、真菌生物地理学及其生态功能等基础性研究工作;开展珍稀食药用真菌活性物质、白腐真菌对生物质和污染物降解等应用基础研究。生物工程:以现代微生物工程理论和技术(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微生物工程)为研究手段,研究维生素C、多种氨基酸、有机酸,不饱和脂肪酸等产生菌的代谢、调控及工程菌的构建;研究筛选新型生物活性物质,应用现代生物技术改造传统食品、生物药物,并开展环境保护及研制新型生物农药及生物肥料等。生态学专业(硕士、博士学位点

5、071300)含森林生态学、生态水文学、生态气候学、恢复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农业生态学、产业生态学、景观生态学等八个研究方向。森林生态学:针对森林生态系统在维持生物多样性、生长固碳、涵养水源和促进物质循环等生态功能研究中的前沿科学问题,以森林资源的可持续管理为目标,重点研究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功能与动态演替;森林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及复杂性;森林健康评价与管理;森林质量、景观格局及环境效应;森林水生昆虫生态;森林界面生态过程;森林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运用稳定同位素自然丰度和标记技术,研究森林生态系统碳氮循环及其对全球变化和管理的响应;树木生理生态特性及抗逆性机制与调控;天然林经营

6、管理与保护对策;人工林生态管理理论与技术;城市森林结构及生态服务功能等基础和应用性工作。生态水文学:面向国家发展战略需求,立足我国东北地区,聚焦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水资源保护、开发与利用问题,主要开展流域水文过程及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森林流域水资源形成与转化过程研究、多尺度水文过程与模型模拟研究;森林变化与水热资源变化的互馈机制研究。生态气候学:面向国家生态安全战略布局,聚焦我国东北地区气候与环境问题,针对性地开展森林生产力形成机制和固碳潜力研究、温室气体排放与模型模拟研究、植被响应气候变化的过程与机制研究、森林变化与气候变化的互馈机制研究。恢复生态学:研究防护林构建、经营及其生态学

7、基础;防护林生态系统健康管理的理论与技术;防护林生态环境效应评估理论与技术;林木种质资源选育及优化组合利用技术;土地荒漠化形成的生态学机制及防治技术。生态系统退化过程与恢复与植被重建途径;草地植物适应对策和草地植被多样性维持机制;沙地植被演替与人工植被稳定性;沙地生态系统生态需水与植被配置;退化草地的养分循环和调控机制;草地荒漠化监测。生态系统生态学:以森林和草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及其对全球变化和生态系统管理措施的响应为研究重点,研究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分布、结构与功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