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名庐学记-卞崇道和其日本哲学思想探究管窥

未名庐学记-卞崇道和其日本哲学思想探究管窥

ID:5955549

大小:41.00 KB

页数:17页

时间:2017-12-29

未名庐学记-卞崇道和其日本哲学思想探究管窥_第1页
未名庐学记-卞崇道和其日本哲学思想探究管窥_第2页
未名庐学记-卞崇道和其日本哲学思想探究管窥_第3页
未名庐学记-卞崇道和其日本哲学思想探究管窥_第4页
未名庐学记-卞崇道和其日本哲学思想探究管窥_第5页
资源描述:

《未名庐学记-卞崇道和其日本哲学思想探究管窥》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未名庐学记:卞崇道和其日本哲学思想探究管窥17未名庐学记:卞崇道和其日本哲学思想探究管窥17  编者按: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原中华日本哲学会会长卞崇道先生于2012年12月31日逝世,享年70岁。卞先生的逝世,是中国日本学研究的重大损失,也是本刊的重大损失。在本刊转型发展的重要时期,卞先生不顾病痛折磨,积极为本刊的发展出谋划策,不仅亲自组织专栏,而且将自己的得意之作惠赐本刊发表,大大提高了本刊的影响力。为了铭记卞先生对中国日本学研究和本刊所作的贡献,我们与南开大学日本研究院刘岳兵教授商议,特刊出此纪念专栏。本栏收录4篇文章,即刘岳兵教授的《未名庐学记:卞崇道

2、及其日本哲学思想研究管窥》、王会社长的《卞崇道与〈日本问题研究〉的学术因缘》、吴光辉教授的《卞崇道与京都学派哲学研究》、陈化北主任的《卞崇道与日本哲学思想读书会》,其内容或综合性论述卞先生在日本哲学思想研究领域的地位和贡献,或专题性论述卞先生在日本哲学某一方面的研究业绩,或历史地记述卞先生组织民间学术沙龙、领导民间学术交流的事迹。作者都与卞先生有长期的亲密交往并曾得到卞先生的提携与鼓励,他们或活跃在日本哲学思想研究的最前沿,或担任着国家国际文化交流的重任,相信这一组文章将会有利于学界了解卞先生其人其学。如文中所言,我们纪念卞先生,“就是要学习他永不停息的探索精神;认

3、清他在学术史上的地位、缅怀他的引领之功,就是要继承他的遗志,有效地推进中国日本哲学思想研究向更高水平迈进。”(本刊编辑部)摘要:卞崇道先生是中国日本哲学思想研究领域中“过渡时代的领军人物”,作为新的历史时期日本哲学思想史学科基础的坚定夯实者、高层次中日哲学思想研究学术交流事业的杰出组织者和胸怀全局并及时总结学科发展、关心青年一代成长的循循善诱的引领者,卞先生在当代中国日本哲学思想研究的学术发展进程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关键词:卞崇道;日本哲学思想研究;学术交流中国分类号:B3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2458(2013)03-0001-0617未名庐是

4、卞崇道先生(1942年—2012年)在写序跋时常用的书斋名。其名称由来虽不得而知,然卞先生为学之执着,有诗为证:“废寝忘食三十年,凝思伏案著新篇;红烛殆尽未封笔,书稿欲将带入天。”此诗作于2009年5月26日,即发现直肠癌后将要进行手术的前一天[1]346。其精神真可以称得上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手术之后健康稍有恢复,就又一如既往地投入到教学工作、参加读书会、出席国际学术会议、撰写论文、出版新书等学术活动中,致使顽疾复发,在最后的著作《日本的思想与近代哲学》出版后两个月,即2012年12月31日,永远离开了我们。“活到老,学到老,至老方恨学识薄;学到老,做到老,老时

5、反倒更忙了;要做的事情千千万,人间世事何时了?——人了事亦了。”其晚年这种时不我待的紧迫感,透支了他的元气,耗尽了他的心血。卞先生背负着中国日本哲学思想研究一个时代的探索与迷茫、光荣与梦想离开了我们,在当代中国日本哲学思想研究的学术发展进程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的存在对中国日本哲学思想研究领域的意义,将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日益显明。卞先生常常称自己只不过是中国日本哲学思想研究领域“过渡时代的人物”。他为了传递好自己手中的“接力棒”,不仅兢兢业业地在教书育人、学术交流、学会组织等方面做好承前启后的工作,而且“其与时俱进的旺盛的理论创造力使他的学术生命青春永葆,在新世

6、纪又成为新生代日本哲学思想史研究队伍的一员,继续引领和推动着中国日本哲学思想史研究的发展”[2]462。我们纪念卞先生这位中国日本哲学思想研究领域中“过渡时代的领军人物”,就是要学习他永不停息的探索精神;认清他在学术史上的地位、缅怀他的引领之功,就是要继承他的遗志,有效地推进中国日本哲学思想研究向更高水平迈进。一、新的历史时期中国日本哲学思想史学科基础的坚定夯实者17相对于中国日本研究的其他学科,新中国成立之后的日本哲学思想研究者是幸运的。在日本史学界从总体上而言还在引进日本和苏联研究成果的时候,朱谦之先生的《日本的朱子学》(北京三联书店1958年)、《日本的古学与

7、阳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年)和《日本哲学史》(北京三联书店1964年)及其主持编译的《东方哲学史资料选集·日本哲学》的“古代之部”和“德川时代之部”(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年、1963年),还有刘及辰先生的《西田哲学研究》(商务印书馆1963年)、《京都学派哲学》(光明日报出版社1993年),这些著作从基本的理论框架和基础史料方面为我国的日本哲学思想史学科奠定了基础[3]。那些无视和不尊重新中国日本学研究起步阶段的这些基础性工作意义的言论,不论是出于对相关学术史内在逻辑的一知半解与似懂非懂的所谓“了解”有意为之,或是纯然缺乏起码的学术涵养的肆意妄言,都是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