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9548433
大小:56.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20-11-10
《初一记叙文阅读解题技巧.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初一记叙文阅读解题技巧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了解记叙文阅读的题型。2、总结记叙文阅读的一般步骤,掌握记叙文阅读的一些基本方法。3、提高记叙文阅读的能力。课前热身、自主预习1、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2、记叙文的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3、找主旨句:找首段或尾段的议论、抒情句。4、记叙的线索及作用:线索:(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时间(5)地点(6)作者的情感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
2、晰。5、记叙的顺序及作用:(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6、修辞方法及作用:(附:常见的几种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1)比喻:形象生动写出了什么(文章内容),化抽象为具体,使人易于理解。(2)拟人:使物人格化,使之更形象,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
3、果。(3)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4)排比:条理清晰,增强语势,长于抒情,使语言更有表现力,更有气魄。7、句子的作用分析:(1)开头: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总领全文,点明题旨,或表达与主旨相关的某种感情;也有的是开启或引起下文,为故事的情节发展作铺垫。(2)中间句子的作用结构上:文章中间的句段连接着上下文,所以有承上启下(概括上文某一内容,引起对下文的什么内容的叙写)或承接上文或引起下文的作用,并为故事的情节发展作铺垫。内容上:要联系中心回答。(3)结尾:末段一般是总结全文,呼应开
4、头,点明题旨,深化中心,升华感情,或兼而有之;另外末段如果用问句结尾,不仅含蓄地点明全文主旨,升华作者的感情,还有引发读者思考的作用。8、记叙文中的描写:记叙文中的描写分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A、人物描写又细分为:(1)心理描写(2)外貌描写(3)神态描写(4)动作描写 (5)语言(对话)描写另外,人物描写从另一个角度看,又可以分为: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人物描写作用: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B、环境描写又可以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
5、1)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2)推动情节发展;(3)渲染气氛;(4)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5)突出、深化主题。9、关键句子的赏析:(1)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严密。(如果没有使用修辞手法就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语进行赏析,如动词、形容词、叠词等)(2)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10、根据阅读短文的感受谈自己的看法或体会:(1)用第一人称;(2)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
6、再用两三句话谈谈理由,如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注意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课堂展示、合作学习解题步骤:1.通读文章,整体感知仔细阅读文章,边读边划,划出重点句子,如中心句、作者议论抒情的句子等。了解每段的大致内容,明确文章的主要内容、主题、作者的情感倾向等。2.仔细审题,想知识点仔细研读题目,就是要确定阅读的范围、角度、要求、特殊规定等,要注意题目的每一个字、每一个标点,因为试卷上的每一点信息都是有用的。明确答题要求,特别是问题的指向,关注题目中的重要信息,然后确定阅读的大致范围。审题要仔细、准确。3.筛选信息,寻
7、找答案筛选信息包括:第一,筛选脑子里面储备的相关知识的信息;第二,根据题目要求,阅读相关的段落或句子,筛选重要的信息(关键句、关键词)。筛选时,我们要注意辨别信息的真伪,分清信息的主次,理清信息之间的关系,切不可胡子眉毛一把抓,注意在题目的要求下,联系上下文,整体把握,避免信息点的疏漏。4.组织语言,合理表述对筛选出来的信息根据题目要求进行整合,合并同类项。对自己的答案,要慎重地考虑,尽可能地做到各个要点的完备,表述语言的简括。五、答题时常见的毛病,及解决的方法。审题不清:看清要求,避免错漏要点不全:读懂读细
8、,回答周密语言不简:只抓要点,避免重复望问而答:看文作答,不凭印象课堂反馈、巩固提升【扬帆起航——试试你的身手】一、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与作用提问方式:基本答题模式:最好找词语点评或整体点评:即怎样写、写得怎样和写出什么、给读者怎样的感受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或效果。A.分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若没有,则应选择有生命力的词语进行。B.表面意义(表面上的意思)和表达效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