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建筑安全管理现状和其展望探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建筑安全管理现状和其展望探究 摘要:建筑安全管理是一个跨学科的管理体系,不仅需要土木工程、安全科学和管理学方面的知识和方法,还设计法学、经济学、统计学、社会学等多种学科的相关理论。本文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分析当前建筑安全管理的现状及其展望。关键词:建筑安全管理;现状;展望中图分类号:TU7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建筑安全涉及使用者生命财产的安全,对社会稳定大局有着重要影响。因为建筑项目工程具有特定对象、有时间限制、资金限制及经济性要求,其管理具有复杂性及系统性的特点,所以,建筑领域的安全事故频频发生。据有效数据显示,从2000年到2
2、011年,我们国家建筑企业伤亡事故平均每年发生1500多起,死亡也有上千人,给国家及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了重大的损失。所以,对建筑安全管理进行深入的探究具有现实意义。一、当前建筑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1.安全监管力不够目前我国建筑业安全执法队伍的现状与其快速发展的形势极不适应,全国建筑队伍与执法队伍的总量比例严重失衡。有的地区则将安全与质量监督机构合并,9致使安全专职监督名存实亡。还有一些监管人员,安全业务素质低,安全预见性差,监管效能出现层层衰减现象。2.安全意识淡薄在一些政府和建筑企业中,抓安全生产得过且过,存在着“讲起来重要,干起来次
3、要,忙起来不要”的普遍现象,对建筑安全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许多建筑企业没有把安全生产工作真正摆在应有的位置,安全生产规章制度不健全,责任不落实,各种规章制度的执行只做表面工作,安全管理形同虚设。3.安全培训教育不到位在我国的建筑行业,建筑工人的主要组成人员大多数来源于进城务工农民,由于其自身文化素质的限制,因此对安全知识的掌握方面也比较缺乏。此外,由于我国的建筑行业发展较快,数量也较多,因此出现了比较激烈的市场竞争,很多施工单位都把大量的资金运用在对设备的更新和对新项目的投资上,从而忽视了对施工人员的技能以及安全意识上的培训,因此从
4、这两个方面而言,我国目前存在着普遍的建筑安全培训教育不到位的现状。4.责任主体行为不规范9建筑施工存在的很多安全问题,都是由责任主体行为不规范所致。有的建筑单位和监理单位对应负的安全责任认识不清;有的建材商提供不合格的安全材料;有的建设单位任意压缩合理工期,拖欠工程款;还有一些所谓的“重点工程”游离于监管之外,出现监管的“盲区”。5.企业安全生产投入不足,施工现场普遍安全防护不到位部分施工单位安全生产基础薄弱、管理混乱、投入不足,安全生产保证能力低下。部分施工企业由于中标价格低、追求高额利润等原因,在安全投入上明显不足,安全生产设施不能
5、及时到位,施工作业安全防护不到位或使用不能满足安全要求的防护材料,造成安全隐患严重,安全事故时有发生。二、改革的思路与设想综上所述,为了全面贯彻落实“安全生产法”提出的“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借鉴国际先进的安全管理经验,结合我国国情,笔者认为应着重对以下方面进行改革和加强:1.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安全监督机制在认真执行现有建筑安全生产的各项法律规章制度的基础上,从法规上合理划分建设各方主体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对于重大伤亡事故,强调建筑施工单位按事故鉴定结果承担相应责任的同时,业主应对安全事故承担相应的间接责任,监理单位承担安全事故的
6、监督失察责任,使得建筑施工安全人人关心,建立起一套良性的安全运行制约机制。此外,大力发展安全中介技术咨询机构,给建设单位、施工单位、政府监督部门提供专业性的安全咨询服务。92.完善建筑安全事故的记录、检查、申报制度我国《安全生产法》明确规定了安全事故的记录申报制度,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往往不能很好的贯彻和落实,建筑安全事故瞒报、漏报,甚至不报现象普遍存在。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从管理制度上堵塞漏洞,建立施工企业安全事故纪录的公告制度,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其次加大对安全责任事故中的受害人赔偿额度,根除“私了”现象;第三严厉惩处在安全事故中违法
7、乱纪的人员。从而真正建立起一套权威和透明的、受群众监督的施工企业建筑安全事故报告制度和记录资料的档案制度。3.充分发挥市场经济杠杆对安全的巨大调节作用仅靠法律的外部力量,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要真正调动建设各方主体积极主动参与安全生产管理的积极性,必须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杠杆调节作用。为此,需要大力培育和规范我国建筑保险市场,完善保险立法,促进保险市场的竞争。强制建筑施工企业必须为其所有雇员办理工伤保险,否则不能取得开工许可,保险公司依据项目情况及企业安全业绩实行弹性保险费率。利用市场杠杆,形成一种良性的市场运行机制,使安全业绩良好的企
8、业获取实实在在的利益,安全业绩不良的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逐渐被淘汰。4.大力弘扬和培育建筑企业安全文化9我国建筑安全事故中,有相当部分的伤亡事故是由于项目管理者不重视安全生产、当事人存在侥幸心理造成的。有些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