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946591
大小:32.0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7-12-29
《并列式双音节同素异序词语义支点探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并列式双音节同素异序词语义支点探究 摘要:在现代汉语词汇系统中,存在着大量的同素异序词,这类词中双音节合成词的数量居多。动宾式、偏正式、主谓式、中补式双音节同素异序词的语义重心自然不言而喻,而经笔者调查统计,大量的并列式双音节同素异序词在意义表达中凸显出的关键作用的语素义,我们将其称为语义支点。本文旨在对语义支点进行考察研究,并进一步分析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关键词:并列式双音节同素异序词语义支点同素异序词是指构成语素相同,线性组合次序相异的一对合成词。如:“木枕—枕木”“举措—措举”“梦幻—幻梦”等。关于同素异序词,历来叫法
2、不一。有学者称之为“倒文”“颠倒词”“逆序词”“同义逆序词”,还有人称为“字序对换的双音词”“双音词的交替形式”等,所指称的都是这一语言现象。我们在这里采用同素异序词的叫法,一同一异,清晰明了,简单精准地概括了这一语言现象的特点。10通过翻阅《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我们发现多音节的同素异序词的收录数量屈指可数,可以说对整体上是同素异序词的研究并不构成实质性影响。而大量的并列结构的双音节同素异序词在意义表达上凸显出了关键作用的语素义。这个关键语素我们称之为支点语素。非支点语素则围绕支点语素进行二次强调。鲁高平先生称其为语义重
3、心。本文不采用这种说法,一是为了与动宾式、偏正式、主谓式、中补式同素异序词的语义重心问题区别对待,二是因为语义重心往往存在语义发生偏移等情况,而语义支点的凸显只是因为其中某一语素义与整词意义的关联程度不及另一语素义高。因此,我们使用“语义支点”这一叫法。那么,并列式同素异序词的语义支点呈现出怎样的特点呢?语义支点凸显的原因又是怎样?这将是我们下文主要探讨的问题。一、并列式同素异序词的语义支点考察对同素异序词语义支点的问题,鲁高平先生曾做过相关的统计。他认为同素异序词是并列式合成词中两个语素相同、次序相反的双音词。按照这一理解,
4、他从《同素异序词应用词典》[1]中筛选出符合标准的200对同素异序词,对其语义支点进行考察。得出如下结果[2]:统计数类别数目所占比率(%)总数语义重心都在前12060.0200语义重心都在后199.5语义重心一前一后73.5语义重心一后一前105.0前后两者无差异4422.010鲁高平先生对同素异序词语义支点的考察对象是并列式合成词,这一点是值得借鉴的。因为动宾式、偏正式、主谓式、中补式词语中,语素间分别有支配、修饰、陈述、补充的关系,这些词语本身就有表达的中心,所以并不存在语义支点转移的现象。并列式复合词中,两个语素的地位
5、是平等的。我们在对“异序”的界定中曾提到过,异序也是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具有极强的表义功能。因此,不管并列式中两个语素间的地位、关系怎样,人们在交际使用中为了表义的需求,都会强调一个语义的重心,这个语义重心就是我们所说的支点。一旦出现语义支点的转移,不论两个语素是同义语素还是异义语素,都会出现由平等向主从关系转变的现象。借鉴鲁先生的成果,笔者对北京大学CCL语料库中并列式同素异序词出现的具体的语境进行了比对分析[3]。得到以下四种情况,现列举部分示例如下:1.语义支点都在前一语素爱抚—抚爱爱怜—怜爱辩论—论辩并吞—吞并报·
6、酬—酬报别离—离别察觉—觉察畅通—通畅答·应—应答达//到—到达斗争—争斗对答—答对对应—应对感伤—伤感10构架—架构构建—建构和平—平和欢·喜—喜欢流传—传流齐整—整齐战争—争战2.语义支点在后一语素路线—线路查询—询查散失—失散声响—响声态势—势态意旨—旨意见识—识见3.语义支点一前一后保管—管保叱呵—呵叱厚薄—薄厚报呈—呈报沉浮—浮沉依归—归依4.语义支点无差异比较—较比庇荫—荫庇代替—替代光荣—荣光10语义支点发生转移的多数是并列式同素异序同义词,并且语义支点多数落在第一个语素上,后一语素围绕支点语素义进行二次强调。然
7、而第二个语素并不是“衍余”成分,只是语素b[4]与语义的关联程度不及语素a与语义的关联程度高,两个语素中,支点语素凸显一些。如“构建—建构”,二者等义,皆为构建、建立(多用于抽象事物)。词性与语法功能也看不出区别来,但是经过具体语境的对比对我们会发现:“构建”强调的是构成、组成。多是在原有体系或成分的基础上重新构造组合或完善形成新的体系、框架或格局等,下文语境通常会出现“新的某某体系”或“全面的某某体系”;而“建构”指的是建立,基于现有的条件建立建成某种体系或理论、模式等,强调从无到有建立的过程。(1)总部颁发了全军院校第一部
8、专业目录,初步构建起新的学科专业体系。(2)有利于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挑战中参与合作与竞争,有利于福建构建开放型经济新格局。(3)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在基本还清历史欠帐、完成构建城市功能的基本框架后,城市建设的主旋律就开始转向了“有生命的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4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