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9464987
大小:709.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20-11-02
《等高线地形图教学设计.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等高线地形图和剖面图教学教案1、高考目标要求一、高考考纲内容:1)理解海拔(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理解等高线和地形图的相互关系。2)掌握等高线地图的一般规律、判读方法与实践运用。二、高考命题规律:1)从考核内容上,主要是以等高线图为切入口,考查识图能力与相关计算能力。2)从考核形式上,有直入主题,有设置试题情景,考查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3)从考核能力上,识图能力是根本,也是知识迁移的基础,以后将在多类等值线图中都可以借鉴等高线图的读图技巧!三、高考命题趋势:综合考核图表语言是未来高考的命题趋势1)常规的等高
2、线地图的判读,可能会设置新情景,增加试题的灵活度。2)等高线地形特征的文字描述,试题的难度要求可能降低;2、教学方法:探究教学法、合作学习法、多媒体教学法3、知识结构:(1).等高线、等高距、示坡线等概念(2).等高线的特点(3).等高线图上基本地形单元类型和判读方法(见表格)4.等高线图的实践运用5、重点难点: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尤其是从图表及图表语言当中获得相关信息的能力。6、课堂教学:[导入模块]导入新课。图片展示学生问:怎么阅读和使用这两种地形图呢?师答:这两种是最基础也是最常用的地形图。导出一、高
3、度的计算方法1)地面高度的计算方法:海拔(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2)等高线、等高距、示坡线等概念地形地形特征等高线形态等高线图判读方法山峰山丘四周低中间闭合曲线外低内高③盆地洼地四周高闭合中间低外高曲线内低外高④山脊(分水岭)从山顶向外伸出的凸起部分①①等高线凸向低处②脊线高于两侧山谷(干谷、河谷)山脊之间低洼部分②①等高线凸向高处②谷线低于两侧鞍部相邻两个山顶之间呈马鞍形一对山脊线两山峰之间陡崖近于垂直的山坡多条等高线重合叠在一起①等高线重合②根据陡崖符号[设计意图]对于没学过的内容,尽量让学生通过探究学习
4、,合作学习,推测出结果来。主要目的是复习旧课,教师出示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原理图,让学生对照观察,总结:如何根据等高线的形状和疏密特点,判断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基本特征。1.同一条等高线上高程必相等—等高。2.各条等高线必然闭合,如不在本幅图闭合,必定在相邻的其他图幅闭合—闭合。3.只有在悬崖处,等高线才相交—不相交。4.同一幅图内等高距为定值,所以,地面缓和处等高线平距大、陡峭处平距小—稀缓密陡。5.等高线与山脊线、山谷线成正交。6.示坡线表示降坡方向。[老师小结设计意图]老师统计学生对新旧知识的判别与对新知识
5、推测的结果并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小结与讲授:(老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地图是平面的,而地球表面是高低不平的,那么,如何将高低不平起伏的地表特征比较准确的在平面的地图上表示出来呢?教师出示一幅有等高线的地图,自答“那其中的方法就是用绘制等高线的方法来表示)[巩固模块][练习]1.根据等高线的弯曲形状,可以判断地形,A地为;C为线;D为线;E地为读上面四幅等高线图,回答2~3题。 2.图中的数字表示地形的部位,下列选项中,地形部位名称排列与图序相符的是() A.①山峰 ②山谷 ③山脊 ④盆地
6、B.①山峰 ②山脊 ③鞍部 ④山谷 C.①盆地 ②山脊 ③鞍部 ④山峰 D.①盆地 ②山脊 ③山谷 ④山峰3.上图四幅地图中的虚线部位,可能发育成河流的是()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4.下列所示的湖泊或湖群,最可能为咸水湖的是()[老师评讲点设计意图]让学生分组讨论五道巩固性的练习题,由小组长归纳哪些内容比较难,需要教师进行专门的评讲。以此,进行相关的基本知识点再巩固。根据学生的反馈,进行有选择地评讲,并对相关知识进行再深入、再巩固。强调:A地形图的解读等高线越密,坡
7、度越陡;等高线越疏,坡度越缓解读1:四图的等高距都是50米,注意观察各图比例尺,坡度最大的是( )B、地形的识别:分水线与集水线●雨水垂直于等高线、向下坡方向流淌。因此,山脊线成为分水线、山谷线成为集水线。●一系列山脊线可作为汇水范围的边界线。C、两点间的相对高度和陡崖的高差两地都不在等高线上,两地的相对高度h: (n-1)d≤h﹤(n+1)d, 其中n为两地间不同等高线的条数,d为等高距.[学生探究点设计意图](1)老师利用下图先讲解崖顶高度、崖底高度的取值原理。(2)让学生课后进行探究学习:想方设法
8、运用数学不等式的运算原理列出陡崖相对高度计算公式。附)陡崖高度的计算陡崖的判断:该图中崖顶高度、崖底高度和相对高度各是多少?相对高度与等高距之间的关系:(n-1)×等高距≤h<(n+1)×等高距[拓展模块]让全体学生边阅读边快速记忆等高线图的运用原理例:图中等高线表示一种风力堆积的地表形态1)、求P点海拔——O点海拔——2)、O点对P点的相对高度H为()m[学生记忆点]相邻的两条等高线的关系:相邻的两条等高线的的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