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20课时氧气与二氧化碳1.[2013·宜宾]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下列有关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A.法国化学家拉瓦锡研究了空气的成分,并得出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结论B.空气是由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等物质组成的混合物C.氮气是制造硝酸和氮肥的重要原料D.稀有气体都没有颜色、没有气味,在通电时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解析】氧气占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2.[2013·内江]下列有关氧气的说法正确的是( D )A.夏天食物腐烂与氧气无关B.鱼、虾等能在水中生存,是由于氧气极易溶于水C.可燃物接触氧气就能够燃烧D.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四氧化三铁【解析】可燃物燃烧除充足的氧气外
2、,还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3.[2013·安徽]自然界中有几千万种含碳物质,并循环转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A.人的生命活动离不开碳循环B.森林的减少对碳的循环没有影响C.金刚石中碳原子间没有间隔D.地下的煤中碳原子是静止不动的4.[2013·南京]用化学知识解释成语“火上浇油”的说法中合理的是( A )A.增加可燃物,可以使燃烧更旺B.增大氧气的浓度,可以使燃烧更旺C.清除可燃物,达到灭火的目的D.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达到灭火的目的【解析】火上浇油是添加可燃物。5.[2013·十堰]下列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D )A.蜡烛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B.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
3、紫色火焰C.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黄色火焰,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D.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放出大量的热【解析】实验现象的描述一般不出现生成物的名称。6.[2013·揭阳]有三瓶无色无味的气体,分别是氧气、空气、二氧化碳,区别它们最简单的方法是( B )A.分别测定气体的密度B.分别伸入燃着的木条C.分别滴入澄清石灰水,振荡D.分别滴入紫色石蕊试液,振荡【解析】用燃着的木条可以一次性鉴别氧气、空气和二氧化碳。7.[2012·兰州]某同学用如图20-1所示装置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得到以下实验事实:①不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②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③不通空气
4、时,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④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燃烧。能证明可燃物必须达到一定温度(着火点)才能燃烧的实验事实是( B )图20-1A.①② B.②④C.①④D.③④【解析】若证明温度达到着火点是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温度是变量,其他是控制的变量。8.[2011·杭州]把干燥的蓝色石蕊试纸放在CO2气体中,石蕊试纸不变色。将CO2气体通入滴有石蕊指示剂的水中,溶液变红色。再将该溶液敞口加热一段时间,发现溶液的红色褪去,冷却到原温度后,再次通入CO2,溶液又变红色。上述实验现象不能说明的是( D )A.CO2能和水发生化学反应B.CO2的水溶液具有酸性C.加热能使CO2水溶液的酸性减弱D
5、.CO2具有酸性【解析】二氧化碳溶于水能使石蕊试液变红色,说明二氧化碳溶于水后呈酸性,不能说明二氧化碳呈酸性。9.[2013·咸宁]利用四氧化三钴纳米棒作催化剂,可将汽车尾气中的CO在低温下转化为CO2。下列关于该反应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C )图20-2A.反应物和生成物都是化合物,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B.反应前后四氧化三钴纳米棒的化学性质发生了变化C.可有效降低汽车尾气对大气的污染D.反应前后氧原子数目发生了变化【解析】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数目都没有改变。四氧化三钴纳米棒是催化剂,反应前后化学性质不变。10.[2013·日照]镁是一种化学性质活泼的金属,在空气中常温下就能被缓慢氧化。下列
6、有关镁条燃烧实验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D )A.实验前,应先用砂纸打磨镁条至表面出现银白色B.实验时,应使用石棉网C.实验时,应用坩埚钳夹持镁条,在酒精灯上点燃D.镁条在空气中缓慢燃烧,发出耀眼的黄光,有大量蓝紫烟生成【解析】镁条在空气中中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强光。11.[2013·重庆]A、B、C三个集气瓶中只盛有氧气、空气、二氧化碳中的某一种气体,分别将集气瓶按照图20-3所示方式倒扣住蜡烛和白磷。图20-3(1)若A瓶中是二氧化碳,则燃着的蜡烛会立即__熄灭__。(2)B瓶中的蜡烛突然十分明亮,则B瓶中的气体是__氧气__。一段时间后,该蜡烛渐渐熄灭,其原因可能有__①③__(填序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