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的继承与创新ppt课件.ppt

中国画的继承与创新ppt课件.ppt

ID:59445144

大小:9.70 MB

页数:33页

时间:2020-09-17

中国画的继承与创新ppt课件.ppt_第1页
中国画的继承与创新ppt课件.ppt_第2页
中国画的继承与创新ppt课件.ppt_第3页
中国画的继承与创新ppt课件.ppt_第4页
中国画的继承与创新ppt课件.ppt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国画的继承与创新ppt课件.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育英艺术中学刘海涛二十世纪中国画的创新与继承中国现代绘画,是指1919年五四运动至今的绘画。一、传统中国画的基本特点——书画同源(用笔)“墨分五彩”(用墨)或指焦、浓、重、淡、清,或指浓、淡、干、湿、黑程式化的表现勾、皴、擦、染、点二十世纪初的中国画坛状况二、二十世纪初的中国画的发展动力一、“中西融合”——通过西方绘画学习和借鉴来改造中国画二、“借古开今”——深入研究传统,创时代之新三位“中西融合”的代表性画家徐悲鸿(1895-1953)擅长素描、油画、中国画西方艺术手法融入到中国画中——“写实、写生改造中国画”林风眠(1900—1991)“重画”(

2、自由)“弱写”(突破程式限制)“重写生”弃“写”求“画”蒋兆和(1904~1986)借洋兴中《群马图》中国画徐悲鸿1940徐悲鸿的《群马图》,将欧洲写实画法与传统技巧结合在一起,把生动有力的造型与忧国忧民、密切关心社会现实的创作思想引入了中国画创作。徐悲鸿(1895-1953)擅长素描、油画、中国画西方艺术手法融入到中国画中——“写实、写生改造中国画”《泰戈尔像》《流民图》中国画蒋兆和1943蒋兆和的《流民图》用长卷的形式描绘了日本帝国主义者给中国人民造成的苦难,把西方的素描画法与中国传统人物画以线条为主的造型风格相结合,形成了一种新的艺术风格。蒋兆

3、和(1904~1986)“重画”(自由)“弱写”(突破程式限制)“重写生”林风眠(1900—1991)借洋兴中弃“写”求“画”《秋艳》中国画林风眠1、构图空间(具有时间性)图幅2、墨、色关系“墨色结合”重光感重色感3、反对“书法用笔”三位“借古开今”的代表性画家齐白石(1863—1957)原名纯芝,湖南湘潭人。擅长中国画、书法、篆刻和诗歌。黄宾虹(1865~1955)原籍安徽省歙县,1865年1月27日生于浙江省金华城,擅长书法、山水画、诗歌。潘天寿(1898-1971)字大颐,号寿者,又号雷婆头峰寿者。浙江宁海县冠庄人。绘画题材包括鹰、荷、松、四君

4、子、山水、人物等。《虾》中国画齐白石这位从民间雕花匠成长为现代中国画家的艺术大师,熔古代文人画与民间艺术、诗、书、印、画修养于一炉,创造了富有革新精神、雅俗共赏的中国画,如《枯荷蜻蜓》、《虾》等。1953年,老舍先生请白石老人以诗句“蛙声十里出山泉”为题作画,一时间难住了年逾90高龄的老画家。老人经过两天两夜的苦思,突然从“出山泉”三字获得灵感,成就了这幅名作。谨守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传统,从探索民族文化源头入手,前二十年,主要在报社、书局任职,从事新闻与美术编辑工作;后转做教育工作,先后任上海各艺术学校的教授。所谓“黑、密、厚、重”的画风,正是他显著

5、的特色。成为中国近代山水画史上公认的“里程碑”。黄宾虹1943年作园林春早立轴于石涛、八大、吴昌硕诸家中用宏取精,形成个人独特风格。不仅笔墨苍古、凝炼老辣,而且大气磅礴,雄浑奇崛,具有慑人心魄的力量感和现代结构美。画作多有奇局,结构险中求平衡,形能精简而意远;勾石方长起菱角;墨韵浓、重、焦、淡相渗叠,线条中显出用笔凝炼和沉健。《小龙漱下一角》《记写雁荡山花》中国画潘天寿勾石方长起菱角笔墨苍古、凝炼老辣大气磅礴,具有慑人心魄的力量感形能精简而意远墨韵浓、重、焦、淡相渗叠险中求平衡线条中显出用笔凝炼和沉健张大千(1899~1983年),四川内江人,原名张

6、正权,号大千,别号大千居士,张大千是二十世纪中国画坛最具传奇色彩的国画大师,无论是绘画、书法、篆刻、诗词都无所不通。早期专心研习古人书画,早期专心研习古人书画,特别在山水画方面卓有成就。后旅居海外,画风工写结合,重彩、水墨融为一体,尤其是泼墨与泼彩,开创了新的艺术风格。他的治学方法,值得那些试图从传统走向现代的画家们借鉴。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李可染擅山水、重写生,并将西画中的明暗处理方法引入中国画,将西画技法和谐地融化在深厚的传统笔墨和造型意象之中,取得了杰出的成就<千峰竞秀>《万山红遍》1964年《春雨江南图》中国画李可染三

7、、新中国诞生后的新一代画家《祖孙四代》刘文西1965《绿色长城》关山月1974《转战陕北》石鲁1959《女民兵》方曾先《太行丰碑》贾又福1984《三月三》陈白一1983二十世纪中国画的创新与发展一、“中西融合”二、“借古开今”代表性画家《印度妇女像》中国画李斛谢谢大家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