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9366199
大小:1.76 MB
页数:42页
时间:2020-09-20
《兰亭集序(语段翻译)ppt课件.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至贞观中,太宗锐意学二王书,仿摹真迹备尽,唯《兰亭》未获。后访知在辩才处,三次召见,辩才诡称经乱散失不知所在。房玄龄荐监察御史萧翼以智取之。萧翼隐匿身份,乔装潦倒书生,投其所好,弈棋吟咏,论书作画成忘年交,后辨才夸耀所藏,出示其悬于屋梁之《兰亭》真迹,《兰亭》,遂为萧翼乘隙私取此帖长安复命。太宗命拓数本赐太子诸王近臣,临终,语李治:“吾欲从汝求一物,汝诚孝也,岂能违吾心也?汝意如何?”于是,《兰亭》真迹葬入昭陵。《太平广记》散文佳作:脍炙人口,流传至今书法作品:誉为“天下第一行书”飘若浮云,矫若惊
2、龙。书圣清风出袖,明月入怀。王羲之(303~361)东晋书法家、文学家,字逸少,会稽(今浙江绍兴)人。曾任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把草书推向全新的境界,“飘若浮云,矫若惊龙”,被后世誉为书圣。作者作品王羲之,字,善书法,有之称,曾任右军将军,世称。也长于诗文,字和文任意而行,得自然之妙,风格潇洒放脱。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王羲之曾经一度做官,他关怀国事,在政治上曾有积极用世的一面,后辞官归田,以山水为娱,好服食养性,胸怀旷达,为时人敬重。逸少“书圣”“王右军”知人论世习俗和写作背
3、景1古人每年三月初三,为消灾除凶,到水边嬉游(祭祀、沐浴、采兰),称为修禊。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初三,王羲之和谢安、孙绰等社会名士41人集会于会稽郡山阴的兰亭修禊。一群名人雅士,列坐曲水两侧,将酒杯置于清流之上,顺水任游,停于谁前,则赋四、五言诗各一首,否则罚酒。据载,这次聚会有26人作诗37首,合为《兰亭集》。王羲之为之作了一篇序文,这就是有“天下第一行书”之称的《兰亭集序》。兰亭,会稽郡治山阴城西南郊名胜。这里山清水秀、风景幽雅,是当时名流雅士时常集会的地方。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在这里举行
4、修禊之礼,举行盛大的风雅集会,参加的名士,有“东山再起”的司徒谢安、“掷地作金石声”的辞赋家孙绰,潜心物外的高僧支遁等四十一人。当时要求每人作四言、五言诗各一首。之后王羲之将诸名爵及诗作一一记录集结成集,是为《兰亭集》,并为此集作序一篇,这就是《兰亭集序》。背景资料“序言”简称“序”,也叫前言,属实用文体,同“跋”是一类。列于卷首叫序,附于卷末叫“跋”。作用:说明书籍著述或者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也有对作者的作品进行评论,或者就有关问题进行研究阐发。文体知识关于序的体裁知识序的体裁,有的近
5、似论说文,有的近似记叙文,后代有的还很像是抒情散文。例如《史记》中的书、表、传的序,都是在议论中夹着感慨,借以总结历史教训、表达作者的政治见解和对所记叙的人和事的态度。《战国策序》则历述从春秋到战国的转变,通过叙事表现作者的道德礼义观和对战国至秦之间君臣兴诈伪任刑法的看法,以及对纵横游说之士作品的评价。后来的“史序”便都是继承了汉代这类序文的传统。抒情成分较多的序,多半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例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李白的《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等。这种序的抒情,也都离不开议论和叙事。初读课文读准
6、字音(kuàijī)(guǐ)(xì)(tuān)(shāng)(chěng)(qǔ)(xì)(shāng)会稽癸丑修禊激湍流觞游目骋怀趣舍万殊感慨系之齐彭殇字音:再读课文读懂文意分组配乐朗诵兰亭集序请找出最能表现作者情感的词语。文章的思路:文章的思路:乐痛悲课文研读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第1自然段介词结构后置春季的末一个
7、月,三月一种祭礼高高的竹子都映衬酒杯排列古今,曲水旁边乐器繁盛作诗省略动词宾语举行的都形作名,贤才形作名,年轻、长者名作动,饮酒名作动,围绕使…流动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第1自然段之:定语后置标志和风用来抒发胸臆穷尽实在自然万物值得这动作名,眼睛,耳朵兰亭集会的盛况时间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地点会稽山阴之兰亭事由修禊事环境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急湍,映带左右。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
8、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感想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信可乐也人物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作者为何而乐呢?信可乐也良辰:暮春之初,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人贤:美景:乐事: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急湍,映带左右流觞曲水,一觞一咏赏心:仰观俯察,游目骋怀清流激湍映带左右修竹品读课文读出情感写作背景2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长期分类动荡的时期,社会陷入了旷日持久的混战中,百姓在生死线上煎熬、挣扎。浓厚的死亡意识笼罩着这一时代的人,他们对死的恐惧和由之引发的对生的焦虑,达到了前所未有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