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会计“告别白色污染,养成文明习惯”主题班会.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会计金融学院“告别白色污染创建绿色校园”主题班会参加人员:会计金融学院全体师生、各班级时间:2016年12月12号星期一主持人:班主任一、活动主题:告别白色污染创建绿色校园二、活动目的及意义:1.认识到白色污染的来源和危害;2.认识到白色垃圾处理不当所带来的后果;3.找到正确处理或回收白色垃圾的方法;三、活动地点;本班教室;四、活动过程:1.主持人开题:各位同学们:大家下午好!首先,我想问一问同学们,你们的早餐都吃了什么呀?同学甲:馒头,鸡蛋灌饼,馅饼,包子问:你的馒头是拿什么装的?同学甲:塑料袋问:你呢?同学乙:红豆粥和豆浆问
2、:这又是拿什么装的?同学乙:塑料杯问:这些包装物有什么好处?同学乙:方便,免费问:你们喜欢用它们吗?回答:喜欢主持人总结:对,我们的身边有许许多多便捷的物品,它们使用十分方便而且十分便宜,但是这些看似好处多多的东西就真的没有一点坏处吗?答案是否定的。而今,这些垃圾已经在不知不觉中侵入了我们的生活,而且给我们的环境造成了难以想象的破坏。它们有个名字——“白色污染”,别看它名字好听,危害可多了!而我们很多人还不知道呢!看你们一脸不信的表情,那我就来读一段有关白色垃圾污染的资料吧。2.指导了解:“白色污染”是人们对难降解的塑料垃圾(多
3、指塑料袋)污染环境现象的一种形象称谓。它是指用聚苯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等高分子化合物制成的各类生活塑料制品使用后被弃置成为固体废物,由于随意乱丢乱扔,难于降解处理,以致造成城市环境严重污染的现象。”“塑料制品作为一种新型材料,具有质轻、防水、耐用、生产技术成熟、成本低的优点,在全世界被广泛应用且呈逐年增长趋势。我国是世界上十大塑料制品生产和消费国之一。1995年,我国塑料产量为519万吨,进口塑料近600万吨,当年全国塑料消费总量约1100万吨,其中包装用塑料达211万吨。包装用塑料的大部分以废旧薄膜、塑料袋和泡沫塑料餐具的形
4、式,被丢弃在环境中。这些废旧塑料包装物散落在市区、风景旅游区、水体、道路两侧,不仅影响景观,造成“视觉污染”,而且因其难以降解对生态环境造成潜在危害。据调查,北京市生活垃圾的3%为废旧塑料包装物,每年总量约为14万吨;上海市生活垃圾的7%为废旧塑料包装物,每年总量约为19万吨。天津市每年废旧塑料包装物也超过10万吨。北京市每年废弃在环境中的塑料袋约23亿个,一次性塑料餐具约2.2亿个,废农膜约675万平方米。人们对此戏称为“城郊一片白茫茫。”……3、“白色污染”的现状及其危害 塑料包装材料在世界市场中的增长率高于其它包装料,1
5、995年塑料包装材料的年平均增长率为8.9%。我国是世界上十大塑料制品生产和消费国之一。包装用塑料的大部分以废旧薄膜、塑料袋和泡沫塑料餐具的形式,被丢弃在环境中。这些废旧塑料包装物散落在市区、风景旅游区、水体、道路两侧,不仅影响景观,造成“视觉污染”,而且因其难以降解对生态环境造成潜在危害。“白色污染”,的主要危害在于“视觉污染”,和“潜在危害”: (1)“视觉污染”。在城市、旅游区、水体和道路旁散落的废旧塑料包装物给人们的视觉带来不良刺激,影响城市、风景点的整体美感,破坏市容、景观,由此造成“视觉污染”。 (2)“潜在危害
6、”。废旧塑料包装物进入环境后,由于其很难降解,造成长期的、深层次的生态环境问题。首先,废旧塑料包装物混在土壤中,影响农作物吸收养分和水分,将导致农作物减产;第二,抛弃在陆地或水体中的废旧塑料包装物,被动物当作食物吞入,导致动物死亡(在动物园、牧区和海洋中,此类情况已屡见不鲜);第三,混入生活垃圾中的废旧塑料包装物很难处理:填埋处理将会长期占用土地,混有塑料的生活垃圾不适用于堆肥处理,分拣出来的废塑料也因无法保证质量而很难回收利用。 目前,人们反映强烈的主要是“视觉污染”问题,而对于废旧塑料包装物长期的、深层次的“潜在危害”,大
7、多4.在我国,如何防治“白色污染”,保护好城市生态环境呢?有关专家提出以下防治措施: (1)将“白色污染”防治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目前,国家对此末专门立法,广大群众希望有关法规尽快出台。 (2)制定中长期治理规划。非降解塑料制品从城市生活中“退位”已是必然趋势。这就要求人们应当有个紧迫观念,为其做两种准备,一是找出路;二是制定时间表。有关部门要在根治污染、减经污染、预防污染三个层次上规定任务、明确责任,使“白色污染”的治理有步骤、有目标、有期限地稳妥展开。 (3)重视“白色污染”防治;的科学研究和技术攻关。大力支持可降解型
8、“绿色”替代产品的研制、生产、销售和使用。 (4)增强全民环境卫生意识,把“白色污染”防治作为“两个文明”建设和综合整治城市环境的重点内容来抓。 (5)狠抓污染源头治理,实行减量化、无害:化和省资源化、再资源化原则。一方面要抑制:“白色污染”量,另一方面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