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9270518
大小:86.00 KB
页数:13页
时间:2020-09-07
《2017届高三第二学期期初六校联考语文试卷.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2017届高三第二学期期初六校联考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16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学校、姓名、考试号写在答题卡指定区域内。答案写在答题卡对应题目的横线上。考试结束后,请交回答题卡。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孙犁在给贾平凹的散文集《月痕》作的序中,更是▲地指出:文艺之途正如人生之途,过早的金榜、骏马、高官、高楼,过多的花红热闹,鼓噪喧腾,并不一定是好事。人之一生,或是作家一生,要能经受得▲和寂寞,忍受得污蔑和凌辱。要之,在这条道路上,冷也能安得,热也
2、能处得,风里也来得,雨里也去得。在历史上,到头来退却的,或者说是▲的,常常不是坚定的战士,而是那些跳梁的小丑。这样的文字,不啻为人为文的至理名言。A.一语破的清贫偃旗息鼓B.一针见血清苦销声匿迹C.一语破的清苦偃旗息鼓D.一针见血清贫销声匿迹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A.每年春运都会出现“一票难求”的现象,春运期间,用最简单便捷的方式购得一张回家的车票显然成为了在外务工人员的最大心愿。B.国际互联网虽然给我们带来了不少商务、交通上的便利,但是我们对网上信息的真实性和安全性越来越怀疑。C.毋庸置疑,原生态的东西有精华也有
3、糟粕,必须具体分析,辩证看待,因此,王冰认为赵亮关于原生态艺术的那篇文章有错误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D.相关统计数字表明,全球手机用户年平均增长率为22%,今年全球手机使用者数量已超过33亿左右,在全球人口中的普及率达到49%。3.下列各句修辞手法与其它三句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A.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青花瓷》)B.夕阳是晚开的花,夕阳是陈年的酒,夕阳是迟到的爱,夕阳是未了的情。(《夕阳红》)C.家里盘着两条龙是长江与黄河。(《大中国》)D.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霜脚下踩。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
4、开。(《红梅赞》)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任何书写,自然无法脱离时代,时代让诗歌话语发出现实的诗意回声。▲,▲。▲,▲,▲。从语言角度来看,诗歌作为文本为时代提供了一种更具艺术效果的深度现实语言作为文化的产物,也无法剥离与时代复杂的纠缠联系对文化、时代产生某种建构、影响功能高三语文第13页(共13页)诗歌必须对现实发出回声,自身也会烙上时代的印痕而作为认知思维的语言,诗意书写提供了一种切近时代、观照自我与世界关系的体悟可能A.B.C.D.5.下面是一段乞丐和路人的对话,对其寓意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5、3分)乞丐:“能不能给我一百块钱?”路人:“我只有八十块钱。”乞丐:“那你就欠我二十块钱吧!”A.知恩图报,善莫大焉。B.人心不足蛇吞象,贪心不足吃月亮。C.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D.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二、文言文阅读(18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宜黄县县学记(宋)曾 巩盖凡人之起居、饮食、动作之小事,至于修身为国家天下之大体,皆自学出,而无斯须去于教也。其动于视听四支者,必使其洽于内;其谨于初者,必使其要于终。驯之以自然,而待之以积久。噫!何其至也。故其俗之成,则刑罚措;其材之成,则三公百官得其士;其为法之永,则中材
6、可以守;其入人之深,则虽更衰世而不乱。为教之极至此,鼓舞天下,而人不知其从之,岂用力也哉! 及三代衰,圣人之制作尽坏,千余年之间,学有存者,亦非古法。人之体性之举动,唯其所自肆,而临政治人之方,固不素讲。士有聪明朴茂之质,而无教养之渐,则其材之不成,固然。盖以不学未成之材,而为天下之吏,又承衰弊之后,而治不教之民。呜呼!仁政之所以不行,贼盗刑罚之所以积,其不以此也欤! 宋兴几百年矣。庆历三年,天子图当世之务,而以学为先,于是天下之学乃得立。而方此之时,抚州之宜黄犹不能有学。士之学者皆相率而寓于州,以群聚讲习。其明年,天下之学复废
7、,士亦皆散去。皇佑元年,会令李君详至,始议立学。而县之士某某与其徒皆自以谓得发愤于此,莫不相励而趋为之。故其材不赋而羡,匠不发而多。其相基会作之本末,总为日若干而已,何其周且速也!当四方学废之初,有司之议,固以谓学者人情之所不乐。及观此学之作,在其废学数年之后,唯其令之一唱,而四境之内响应,而图之如恐不及。则夫言人之情不乐于学者,其果然也与? 宜黄之学者,固多良士;而李君之为令,威行爱立,讼清事举,其政又良也。夫及良令之时,而顺其慕学发愤之俗,作为宫室教肄之所,以至图书器用之须,莫不皆有以养其良材之士。虽古之去今远矣,然圣人之典
8、籍皆在,其言可考,其法可求,使其相与学而明之。若夫正心修身,使一人之行修移之于一家,一家之行修移之于乡邻族党,则一县之风俗成,人材出矣。教化之行,道德之归,非远人也,可不勉与!县之士来请曰:“愿有记。”其记之。(选自《曾巩集》,有删节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