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9207606
大小:309.01 KB
页数:34页
时间:2020-10-30
《文言文解答技巧.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文言文阅读步骤和技巧2010年4月3日晚TZUOJIAXIN宜宾县二中一.掌握正确的阅读文言文的步骤由于考试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它具有不准借助任何要具工书,只能独立解题的特殊性,不少考生心理上比较紧张,常常是读完一遍就去选,事实上这是极不正确的,一般来说,文言试题解题阅读可分三步走。第一步:整体阅读要求:1、集中心思稳住神,浏览或跳读一遍。2、能大概明了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什么话,能懂六七成即可。第二步:细读题目要求1、一一落实要求答题的字、词、句、段所在。一般来说,运用所学的知识,较易题可以在这一步基本完成,要充分利用所给选项,运用比较法、排除法根据是
2、非准偏,选出正确项。2、利用好最后那道题。最后一题往往说有一项不符题意,那么就是说其他三项都是正确的,就是有一项错误也往往是个小问题。那么通过看最后一题,就会马上了解全文内容,再去读一遍,往往事半功倍,全文内容马上会成竹在胸。第三步:重读全文。从更高的层次上认知全文。这一步大致相当于精读研读的水平;同时也能对前两步出现的偏误作纠正,因此是一个深入兼复核的过程。在复核中确认实词的释义,即把题中所给的意思代入原句,看词性与意思是否解释得通,如果还不能排除,再把它还原到原文,看具体语境。特别提示:有些学生在读文言段时,对自己要求太高,第一遍没读懂就心急火燎,在个别语句上纠缠,非要
3、字字句句弄个水落石出不可,结果反而难以明其大意。学生必须明白,高考所选文言语段一定不会容易到一看即懂的地步,第一遍看不大懂是很正常的。所以一定要让他们保持良好心态,调动各种手段,借助各种力量,善于前后推导,一步步走完解读过程。在解决个别难点和正确把握文意、准确翻译文句时,要善于借助字形分析和邻里相推,来正确判定实词词义,观照语言环境掌握虚词用法。要有排除干扰的意识,例如古今异义的干扰,防止望文生义,以今释古。高考文言段不会脱离课本知识另起炉灶,所以要善于知识迁移,联系已有知识尤其是常用词的常用义项和常见虚词的一般用法来推出新知。另外,从以往高考来看,不少考生在做文言题时丢分
4、往往丢在不注意审题上,例如问的是“全都直接表现某某人热爱国家、不畏强敌的言行的一组是哪项”,有些考生往往忽略“直接”或“言行”这样的重要词语,造成所答非所问。或者是平时训练多了,造成一种心理定势,当出现“间接表现了”或“反衬出”之类要求时,又不能进行正确答题了。因此,在做文言练习时,要切实完成文言应试阅读步骤,注意审好题,平时多积累一些考试经验。应该说文言解题的三步阅读法是经过许多学子高考实战检验而总结出来的一条科学有效的应试方法,复习当中必须加以掌握和运用,这样可以少走很多弯路。二.答题技巧1、字形推断法(形训法)汉字属于表意体系的文字,且形声字占80%以上,"形旁"给我
5、们推断词义带来有利的条件。常见形旁的词义指向:形旁从"钅(金)、木、氵(水)、(火)、土"者词义与五行有关;从"刂(刀)、弓、矛、戈、斤(斧)、殳"者与兵器有关,从"马、牛、羊、豕、犭、鸟、虫"者与动物有关。从"(言)、辶(走)、刂(心)、彳(行)"者与人的行为有关。其它还有:禾--五谷、贝--金钱、皿--器具、纟--丝麻、宀--房舍、求--毛皮、隹--鸟雀、冖--笼罩、歹--死亡、月--肉、页--首、自--鼻、目---眼、尸--身体……如《念奴娇》"樯橹灰飞烟灭"中的"橹":木制的船具。"不刊之论""自怨自艾"中的"刊""艾"从形旁上看均应该与"刀"有关;再如"君径造袁所
6、寓之法华寺"一句中"造"字的意义。"造"的义符为"辶",联系下文""袁所寓之法华寺",不难推测与处所关联的词义应该是"到""去"的意思,"造"的其它意义"制造""成就"显然与文意不符。"过"也同理,也可译为"拜访"之义。有许多学生对2001年春季北京卷试题中"袖空牒窃印"中的"牒"字不理解,而实际上"牒"字是形声字,"片"是其形旁,甲骨文中取"木"之右半为"片",本义就是"木片",众所周知,古代发明纸张之前人们都把字写在木片或竹片上,所以"片"又被引申为"文件、文书"之义,因此凡是以"片"为形旁的字如"版""牌""牍"等都有"文件、文书"的意思。如果能有从字形去分析判断的意
7、识,问题往往就能迎刃而解了。2、语境推断法高考考查的实词90%以上是具有多义性的,因此在翻译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理解推断。如:93年六省一市高考试题13题要求选择文末"子访得之"的"访"字的意思:A咨询B探望C寻求D访问联系上下文内容,李衡临终告诉儿子,自己生前曾购置有"千头木奴",只有"寻求"一义合适,其余三个义项均不合文意。3、课文迁移法试题中出现的一些实词解释,其实课文中已出现过,可联系课文相应迁移。如:94年高考"扬州辟从事吏"同课文的"连辟公府不就"中的"辟";97年高考"飞骑因番请见,先涕泣不自胜"同课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