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9188213
大小:1.13 MB
页数:21页
时间:2020-09-26
《石钟山记优秀课件.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青年教师汇报课授课教师:授课班级:一年七班复习回顾第一自然段得名由来作者态度作者依据郦道元李渤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在第一自然段中,石钟山山名的由来有几种说法?播放朗读录音、学习字词、注意句读二、讲析课文1、作者何年何月何由和谁一起探寻石钟山的?答: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2、在真正去之前,庙里小童沿用李渤的
2、观点做了演示,文中在哪几句话中体现的?答: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3、因为作者固笑而不信,所以亲自考察。考察中作者见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答:看到: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听到: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4、此时作者的心情怎样?5、作者没有离开这种恐怖的环境,他怎么做了?答:徐而察之。答:余方心动欲还6、“舟回至两山间”,作者又发现了什么?答: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7、作者
3、说了哪两种典故?答: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研读第三段一、在考察的基础上作者得出怎样的结论?答:结论: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作者用反问句发表肯定的论断。二、长期以来关于石钟山命名的由来疑团得不到解决,作者认为原因是什么?答:第一言之不详,人常疑之(郦道元)第二“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第三“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第四“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斧斤考击,以讹传讹。(李渤、小童)品味、探讨作者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探究,表现了怎样的精神?对此你有什么感想?游因——质疑郦说游历——解疑看法——
4、因声命名方法游感——结论: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抒发感想记李说——人常疑之——余尤疑之——实地考察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课文结构1、通假字(1)莫---通“暮”(2)识---通“志”2、古今异义(1)空中而多窍古:中间是空的;今:天空上。(2)此世所以不传也古:……的原因;今:因果关系连词(3)自以为得其实古:那事情的真相;今:实际上。3、词类活用名词作状语舟:用船,乘着船事不目见耳闻:目,亲眼;耳,亲耳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夜,在夜里,在晚上4、特殊句式(1)判断句此鹳鹤也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此世所以不
5、传也(2)宾语前置古之人不余欺也(“不余欺”即“不欺余”)(3)状语后置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而大声发于水上课堂小结一、重点疏理文章思路。二、翻译文章的同时掌握文言知识。三、明确文章主题。一、翻译画线的词语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铙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暮()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
6、发于水上,噌洪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款坎镗嗒之声,与向()之噌洪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洪者,周景王之无射也;款坎镗嗒者,魏庄子之的、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二、回答下面的问题(1)“余固笑而不信也”,作者不相信的是什么?(2)作者为什么说“古之人不余欺也”?作业:课后习题第四题祝大家开心快乐每一天!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