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9146418
大小:31.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20-09-11
《现场急救与急诊医学常识.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宁波大学考核答题纸(2011—2012学年第2学期)课号:课程名称:现场急救与急诊医学常识改卷教师:韦登明学号:姓名:得分:上课学的内容很多,所以我就举几个例子来介绍这门课的内容。首先我们说一下颅脑损伤。在我国因创伤致命的伤员中,半数以上与颅脑损伤有关,而在交通事故中,因颅脑损伤而死亡的人数占首位。一、主要原因:头被暴力作用后造成的颅脑致伤。1颅骨变形冲击下面的脑组织或骨折片陷入,造成脑损伤;2脑加速性运动或减速性运动,造成脑损伤;3脑的旋转运动,造成表面与内部结构的损伤;二、发病机制:1加速性损伤:主要发生在着力点下的脑组织,故也称冲击伤;2减速性损伤:损伤着力点下
2、方的脑组织,产生对冲性脑损伤;3挤压性损伤:例如头部被车轮辗轧伤;4挥鞭性损伤:造成头颈过度伸展,随后又向前过度屈曲造成脑干和颈髓上部损伤。三、鉴别诊断:(一)、头皮血肿的鉴别:1皮下血肿的鉴别:常局限在头皮着力部位,一般范围较小,质地坚硬;2帽状腱膜下血肿:最为多见,可以蔓延及全头,波动明显;3骨膜下血肿:局限于骨缝之间,出血量不大,常见于婴幼儿。(二)、颅骨骨折:1颅骨骨折:按骨折形态分为线性骨折和凹陷性骨折,X射线常可确诊;2颅底骨折:耳朵、鼻腔有淡黄色液体,眼睛出现双侧熊猫眼。四、搬运时的注意事项:1.颅脑损伤应取侧卧或平卧头转向一侧,以防舌后坠或分泌物堵塞呼
3、吸道。2.担架运送时伤员头部在后身体在前,以便观察伤员面色、呼吸等病情变化,救护车运3.送及空运时亦取头在后足在前的位置,以防止脑部缺血;4.注意观察伤员神态、瞳孔对光反应、生命机体的变化等等。接下来说说用电的问题,因为我们每天都在接触各种各样的用电器和插座,一不小心就会发生危险。一、病情与发病机制:触电的原因常见为:1、主观因素:不重视安全用电,自行检修电线、电器,用湿手接触电器,在大树下躲避雷雨等等;2、客观因素:电器漏电,电线破损,高湿、化学腐蚀剂使电器的绝缘性能降低;3、意外事故:地震、火灾、大风雪、严寒等使电线断裂下落。二、病情评估:人体接触电流后,轻者立即
4、出现惊恐、面色苍白、心悸、头昏、肌肉收缩,较重者出现持续抽搐及休克症状或昏迷;严重者呼吸、心跳停止。三、注意事项:1、抢救持续时间要长,因为电击后存在“假死”状态;2、心肺脑复苏时出现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等可用电击除颤;3、电击伤后全身并发症多,如神经系统、急性肾衰竭等,还可能合并骨折,关节脱位等,要进行全面体检,以免漏诊;4、注意内部烧伤及可能的远期并发症,如高钾血症,肢体坏死、感染等。四、急救措施和方法:(一)、立即脱离电源:1、切断总电源,近处拉闸断电或关闭电源;2、以绝缘物体如木制、橡胶制物品将电线挑开(9米木棍);(二)、现场急救:如呼吸不规则或停止,脉搏摸不
5、到或心音听不到,立即开放气道进行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按压;(三)、进一步生命支持(医院):室颤立即除颤,及时处理常见的心律失常,维护生命体征平稳。(四)、创面保护:用绷带和大纱布包扎伤口,以减少污染,并有骨折者,骨折处临时用夹板固定。(五)、控制感染:使用破伤风抗毒素及抗生素控制感染。(六)、加强复苏后的治疗及护理:维持备用压,保持水电解质平衡,纠正酸中毒,脱水剂治疗脑水肿。下面我想说说溺水的问题,夏天到了,很多人都会到游泳馆游泳,有的人甚至到江河湖海里去游,在此,我要特别劝告同学们千万不要去危险的地方游泳。要避免危险,所以也很有必要掌握溺水的急救措施。一、溺水原因:1
6、.意外:失脚落水,游泳不慎,潜水员潜水时发生意外;2.灾难性的溺水:翻船,洪水,断桥;3.自杀或谋杀事件;二、急救措施:(一)保持呼吸道通畅,救起溺水者后立即清除口鼻内的污物,并拉舌于口外以防止后坠,迅速倒水。1、将患者俯卧,腹部垫高,头下垂,术者以手拍背;2、抱住患者双腿,让其腹部搭在肩背上,头下垂,促水排出。(二)、恢复有效呼吸1、如呼吸停止,应行人工呼吸;2、心脏停搏应立即进行胸外心脏按压;3、有条件者可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人工呼吸机辅助呼吸。(三)、院内救治1、继续密切注意呼吸,心跳情况,注意血压的变化,纠正酸中毒;2、使用脱水剂,如甘露醇、高渗葡萄糖液;3
7、、低温护脑、头、腋窝、腹股;4、抗感染治疗;5、注意水、电解质平衡;6、预防和治疗肺水肿及急性成人呼吸窘迫综合症。此外,夏天,和溺水事件一样多发的还有中暑,而且我就要军训了,看来很有必要和同学们普及一下中暑的原因和急救措施啊,这样就可以预防中暑了。一、病因与发病机制:分气象因素和非气象因素。1、气象因素:高温、高湿度、高辐射强度、低气压、低风速;2、非气象因素:①.劳动强度越大,劳动时间越长,代谢热越多,又无足够的防暑降温措施;②.年老、体弱、疲劳、肥胖、饮酒、饥饿、脱水、失盐者;③.穿不透风或紧身衣裤伴发热者;④.患有高血压、冠心病、肺心病、糖尿病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