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讲宋元明清哲学思想.doc

第七讲宋元明清哲学思想.doc

ID:59137599

大小:97.50 KB

页数:40页

时间:2020-09-12

第七讲宋元明清哲学思想.doc_第1页
第七讲宋元明清哲学思想.doc_第2页
第七讲宋元明清哲学思想.doc_第3页
第七讲宋元明清哲学思想.doc_第4页
第七讲宋元明清哲学思想.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第七讲宋元明清哲学思想.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七讲宋元明清哲学思想历史时代:公元960年至公元1911年,总跨度951年。宋代:公元960年----公元1279年,共319年(北宋:公元960—1127年,167年;南宋:公元1127—1279年,152年);元代:1271年----1368年,共97年;明代:公元1368年----1644年,共276年;清代:公元1644年----1911年,共267年。第一节理学一、理学的称谓“理学”一词,特指儒学发展到北宋以后,在融合佛老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思辩性、重义理的学术形态。“理学”指称宋元明清时期以阐述义理为特色的儒学形态,表明了宋元明清儒学的核心话题——“天理”,义

2、理化的儒学理论思维形态。二、理学的产生(一)理学产生的社会人文语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是中国文化不断和合创生的结果。中国文化的长期发展,为理学的产生积淀了一个特定的社会人文环境。第一,伦理纲常的动摇和价值理想的缺失。儒学本是经世致用之学,完善社会制度,维护纲常名教,确立价值理想,是其最重要的社会任务。由于原有的观念、秩序已被破坏殆尽,这就需要创新出一套既能超越以往的思想水平,又能适应时代需要的新的儒学理论形态。理学,作为一种具有精密的道德形而上学体系的新的儒学形态,便应运而生。第二,佛、道二教的兴起及其与儒家文明的冲突。佛、道二教的传播给儒家的伦理纲常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它们玄妙

3、的理论体系也赢得了一大批社会上层人士甚至是一些儒家知识分子的青睐。特别是佛教,有一整套圆融精密的形上理论体系,这是原有的儒家理论所不能比拟的。北宋时期,理学的产生便成功地实现了这一历史任务,宋代的主要理学家大都有出入佛老的经历,同时又有很强的儒家道统意识,他们融合三教,创立了一套庞大精密的形上理论体系,成功地回应了佛老的挑战,实现了中国文化的新飞跃。第三,汉唐经学的衰落及思想转向。儒学在汉唐时期主要是以经学的面貌出现的。汉儒治经,偏重注解,重视名物训诂;唐儒治经,上承汉制,依注作疏。这种治经方式,越来越空疏支离,脱离实际,同时也限制了思想自由,不利于学术的发展。胡瑗以“经义”

4、和“治事”授学,强调“明体达用”,主张把治经与经世致用相结合,反对空疏无用的学问。这为理学的产生提供了自由的学术氛围和良好的学术风气。第四,北宋的“崇文”政策及其宽松的文化环境。(二)经典诠释文本的转换与哲学核心话题的转向一方面试图汲取佛道二教的精粹,以充实儒家思想;另一方面为了回应“异端”,确立儒家的自我身份,他们又不得不回归儒家元典,寻找能够融合时代话语,具有诠释空间的儒家文本。《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便适应了这种需要。这四部典籍,不仅阐述了儒家人伦日用和修齐治平的伦常道理,而且论述了“性与天道”的精深义理,体现了“体用一源”的精神,具有十分广阔的解释空间,

5、因而引起这些儒家知识分子的重视。周敦颐、张载、二程、朱熹等通过阐释“四书”来阐发自己的理学思想,至此便实现了儒学经典诠释文本的转换。理学家通过诠释儒家经典文本,阐发自己的理学思想,围绕理、气、心、性等范畴,提出了一整套理论体系,实现了学术核心话题的转向。周敦颐(公元1016-1073年)作《太极图说》确立了一个自“无极而太极”到“立人极”的万物化生,圣人立极的宇宙演化过程。二程(程颢,公元1032-1085年;程颐,公元1033-1107年)以“天理”为核心建立了一个贯通人伦日用与形上本体的理论体系。张载(公元1020-1077年)以“气”为核心范畴,提出了一个“虚气相即”的

6、理论体系。朱熹(公元1130-1200年,南宋刚开始三年,公元1127年)继承总结了北宋理学家思想,完善了二程提出的理学体系,建立了包含理气论、心性论、工夫论等在内的完整的庞大的理论体系。陆九渊(公元1139-1193年)重视“心”的作用,提出了以心为本的理学体系。王守仁(公元1472-1528年)提出“致良知”。“理、气、心、性”等范畴,一直是历代理学家们讨论的核心话题,表明自己对“性与天道”、“天理人欲”的看法。三、理学的特性理学作为三教融突而和合的理论产物,是一种具有崭新理论形态的儒学,有着自己的突出特性。(一)思辨性正因为儒学思辨性不足,缺少对“性与天道”的精密阐述,

7、所以具有玄妙义理的佛教在传入中国后便引起大批知识分子的浓厚兴趣。理学作为回应佛老挑战的新儒学,也就需要具有超越佛老的思辨性形态。理学家们一方面借鉴和吸收佛道二教的思辨化的理论成果,另一方面回归儒家原典,从儒家文本中寻找阐发出形上之道的经典依据。他们对“四书”进行深入研究,阐发其中的内在义理,创造性地构建了结构严谨,内容丰富的形上学体系。周敦颐、邵雍对万物化生的阐述,张载以“太虚即气”为核心的气本论体系,二程和朱熹以“天理”为核心的理本体系,陆九渊、王守仁以“心”为本的理论体系等等,都是具有思辨性的哲学。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