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8992698
大小:15.51 KB
页数:5页
时间:2020-10-27
《读《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感悟.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读《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 蒙肖老师馈赠,能在第一时间读到这本书。马上将书的封面拍照发于朋友圈广而告之,便有朋友留言:这本书题目是“浅浅”,但课解读得一点都不浅。这位朋友与肖老师素未蒙面,只是喜欢他的课,所以新书刚出版的时候她就在书店买了书。 《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题目颇具诗意,我尝试着读出来,于是口中不自觉地呢喃:“就想”,“浅浅地”,“语文”…… 浅,是一种怎样的姿态呢? 自然不是浅显,不妨说“浅白”?好像是的。听肖老师的课,就算是毫无准备坐在课堂上,也不会云里雾里——有人说语文课
2、一般人都听得懂,我以为并不是这样,真正的懂,应该是能够走进文本里的,心领固然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神会。读过一些课例,教师让学生在课前做很多预习,课上学生旁征博引,探讨激烈,一堂语文课就如研讨课一般,诚然这样的教学是丰富的,但我总觉得需要太多准备,太繁复了,那些课前准备不充分或者领悟能力低的孩子,难免会链子。而且这样的课太耗费学生时间,每次上课这么搜集资料会不会令人疲倦?肖老师的课则不然,好像他随手拿起一本语文书就来上课了,好像只要坐在课堂上,只要我细细的读,肖老师就会带着我走到课堂里,走到文本里,所以就
3、算是一个初中生去学习一篇高中阶段的课文,竟也能理解得不差。浅是一种感觉,像极了肖老师给人的感觉。 书中有一页书签,印着肖老师浅灰色的签名和自己的照片。照片的背景好像是秋天的树,被虚化了的树叶带着柠檬的黄色,肖老师架着一幅黑框眼镜,带着一条蓝色白点的围巾,双手轻轻交叉着,搭在腹前,呈45度角仰望的姿势,不知在看向天空,还是在看另一棵树,还是在看高处的人?总之他的眼神是凝视的,而这种凝视正像极了钱梦龙先生,好像这师徒两个人身上都带了一种叫做“诗人”的气质,从容淡定。两个“诗人”不同的是,钱老写的是句句工
4、整的古诗,而肖老师写的是像诗一样的散文。 诗人是感性的。印象中,肖老师的课堂上常常出现这样的语句:“你觉得呢?”,“你来说说看”,“谈谈你的感受”——“你”是第二人称,强调的是一种主观感受和认知,肖老师在课堂上常常先触及学生的感性认知,然后追问一句“为什么?”或者“作者是怎么写的?”,最后再加以分析,给人一种“喔,原来是这样”的恍然大悟感。如果能现场听一堂肖老师的课,你就会发现这种老师和学生的互动是很美妙的,学生有点疑惑,教师在关键处轻轻一拨,然后学生的思维就跟上来,这十足的默契体现了一个老师对课堂
5、的成熟掌控,同样也是肖老师把课堂交给学生,自己只做引导者的表现。 诗人还喜欢吟诵。朗读是肖老师课堂的一个有机成分,肖老师曾说:“一篇课文肯定是要多读几遍的。”不仅自己读,还要带着学生读,不是那种默默的含蓄的读,而是带着饱满情感的朗读。本书中第一篇是《山羊兹拉特》的教学实录,一个“咩”字读得有趣,读得真挚,读得深情,读出了温暖,读出了急促,读出了幸福,读出了爱。学生在朗读中不仅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更重要的是体悟到了文本的内涵。一堂课下来,朗读的这一工具产生的效果让人感觉惊奇,惊喜。小说尚能通过朗读来达
6、到教学目的,散文诗歌更无需多言。比如肖老师另一课例《菩萨蛮》的教学,其中的朗读非常丰富,第一遍轻声朗读,第二遍默读,之后让学生个别读,班级自由读,读了小半节课后才开始教学。我想有些性子急的学生开始可能会有点按捺不住,但是读着读着就很快平静下来了,没错,就是在这样慢条斯理的教学中,学生慢慢走近了文本,也走进了文本。 课常常如其人。 肖老师在书中谈及了自己习惯的教学思维:“把这一课的教学内容(包括编者意图),一一地罗列在纸上,以“最需要”原则进行取舍,做出有选择性的要点明晰、线条简洁的组合,寻找最好
7、的教学点,以点带篇,牵一发而动全身……”,这让我想起江苏名师曹永军老师的教学,他在自己著名的教学课例《葡萄月令》上介绍过自己最喜欢的读书方式:“既要一篇篇读,更要一片片读,由此及彼,几篇文章一起读,就可以知一篇通一类。”由此可见,不同老师的教学方式很多时候是由其阅读方式和倾向带来的。两个老师都有自己的上课特点,听肖老师提及他的备课,常常是将课文读个几十遍,而教学也主要是围绕文本的点展开,不太会引申拓展,比较于曹老师的引经据典,这或许是某种程度上的“浅”,但又何尝不是另外一种深呢? 关于对肖老师的课深
8、与浅的理解,我觉得书中一篇王君老师的点评文章《培东课堂的“浅”与“深”》写的很好:培东贴着文本和学生聊,贴着文本教学生读。不蔓不枝,不招不摇,不紧不慢。但就在这不紧不慢中,你觉得有一种熨帖感和舒适感在心中缓缓升起。你情不自禁地去回溯,去寻找这种熨帖感和舒适感来自何方。于是你发现,培东教得低调,但教得精致,教得细腻,教得智慧,教得温情脉脉。 精致,细腻,智慧,是肖老师的课给人的感觉,也是他课的“深”。 所谓“曲径通幽”,肖老师走出了自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