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8976685
大小:34.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20-09-16
《工科院校专业课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思考.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工科院校专业课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思考 摘要:立德树人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高校专业课教师应从“树人先立德”的理念出发,在专业课程的教授过程中充分利用自身优势,把课程的教学目标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教育结合起来,把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构建学生职业素养结合起来,把课程的教学过程与大学生人格培养结合起来,潜移默化地开展德育教育,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做出自己的贡献。 关键词:专业课;教学;德育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20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工科院校专业课教学中
2、渗透德育教育的思考 摘要:立德树人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高校专业课教师应从“树人先立德”的理念出发,在专业课程的教授过程中充分利用自身优势,把课程的教学目标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教育结合起来,把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构建学生职业素养结合起来,把课程的教学过程与大学生人格培养结合起来,潜移默化地开展德育教育,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做出自己的贡献。 关键词:专业课;教学;德育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20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工科院校专业课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思考
3、 摘要:立德树人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高校专业课教师应从“树人先立德”的理念出发,在专业课程的教授过程中充分利用自身优势,把课程的教学目标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教育结合起来,把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构建学生职业素养结合起来,把课程的教学过程与大学生人格培养结合起来,潜移默化地开展德育教育,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做出自己的贡献。 关键词:专业课;教学;德育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20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14-0040-02 韩愈在《师说》中说道:“师者,所以
4、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对为师者提出的全面要求。高校教师的职责也应包含三方面的内容: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思想政治教育、传授学生谋生的专业技能知识、做学生成长成才的可靠引路人。所以,高校专业课教师要充分利用专业课的教学过程渗透对大学生的德育教育。 一、专业课教师进行德育教育的优势 专业课教学是大学生学习关注的焦点,它不仅是学生学习专业技能的过程,更是学生提升专业素养和初步建立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师生之间的相互沟通、促进和提升,对学生的将来会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适时进行德育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当前高校专业课教师普遍仅履行“授业”的教育职责,将知识传授与德育教育严重割裂,错失了德育教育的良好时机。
5、专业课教师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具有多方面的优势:首先,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因势利导进行德育教育,比直接对学生进行德育灌输更易于让学生接受;其次,学生对于授课内容精彩、授课水平高的专业课教师往往有羡慕、崇拜的感情,和谐的师生关系会产生强大的引领作用,德育教育往往事半功倍;最后,专业课教师的言传身教,为人师表,对学生具有极强的感染力,专业教师在教授知识过程中所体现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优秀的专业课教师的言谈举止本身就是一部德育教育的鲜活教材,教师的感召力本身就是一种先进的德育教育方式。 二、专业课教师进行德育教育的途径 在专业课讲授过程中进行德育教育,要求专业课教师
6、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深厚的职业素养、宽广的专业视野、广博的人文知识和严谨的治学态度,用心寻找德育教育的最佳渗透点。把国情教育、核心价值观教育、职业素养教育、人格教育以“随风潜入夜”的方式带入课堂,真正起到“润物细无声”的德育教育效果。 1.把课程的教学目标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教育结合起来。经常把课程的教学目标带入每堂课的授课内容,让课程的主要内容、学习方法以及与所学专业的契合度、在所学专业课程中地位和对未来就业或继续深造的影响等内容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工科院校专业课程中原理、定理类的内容贯穿始终,教师在讲授时如果巧妙地设计课程,就会把德育教育渗透到专业学习中。首先,课程讲授不
7、要回避我国目前自然科学研究的落后现实,教育学生要认清差距,找出根源,加倍努力追赶;其次,课程讲授不要回避古代中国在学科研究上的领先优势,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进行拓展,把在国外命名的原理和定理出现前就已经在中国古代同期甚至更早出现的相应理论加以介绍,阐明近代的落后让中国的自然科学研究丧失了一个系统总结的机会,帮助广大学生确立民族自信;最后,课程讲授不要回避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要拓展到在本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