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8958564
大小:33.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20-09-17
《学校德育社会化的启示.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学校德育社会化的启示 一、学校德育社会化的内涵 学校德育社会化指的是学校及社会各部门通过一定的运作机制、实施方法将学校德育的内容、规范内化为社会行为的过程。由于家庭、学校、社会在不同的时空占据了受教育者的全部生活,而个体德育的内化过程又更多地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因此,构建科学的社会化德育的体系,让德育回归社会和生活显得更为迫切和重要。通过实施学校德育社会化,可以更好地履行自己的道德责任和义务,形成开放的头脑,博大的胸怀,高尚的品德,从而激发学生认识世界、关注人类命运的愿望,实现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自我人生价值。
2、 二、我国学校德育社会化存在的问题 审视我们的德育社会化实践,由于长期以来受“左”的影响,我国学校德育工作教育方法僵硬,教育内容“窄化”,把认识问题、实际生活问题、生理和心理问题同思想道德问题“一锅煮”的现象仍然存在,不完整的德育内容占据主导地位,整体德育社会化实践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1.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学校德育与社会德育脱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社会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自由主义等一些消极思潮影响到学校的教育成效,学校倡导的道德
3、观念和价值标准,与社会的多元价值观出现矛盾。学校德育与社会影响时而触合、时而冲突,“个人本位”、“功利主义”的价值标准与“大公无私”的价值标准成为矛盾的焦点。执行学校倡导的道德标准还是跟随社会现实的某些潮流,中小学生陷入迷惘。 2.学校德育重视形式,忽视内化。国内很多学校在开展德育活动时,虽有专题性的活动,但德育工作只停留于大方向的说教,忽视细微之处的培养,停留于外部行为的塑造,忽视内化。致使学生德育行为不是出于学生内在的德性需求,而学生只是采取应付、表演的态度,这种对细微之处及内化的忽视导致德育不是为了满足学
4、生的需要,而是为了满足表演、宣传的需要,造成学生的内心思想与外在行为不一致,甚至产生严重的冲突,影响到心理健康发展,乃至走上极端。 3.学校德育主题性不突出。国内德育虽然也强调道德素质的全面发展,强调爱国教育、公共意识教育,但由于缺乏鲜明的主题性德育,造成道德发展全面开花,成效却不显著。 三、改进学校德育社会化的措施 1.建构学校德育完善的内容体系。改变德育空洞说教的重要一环是选择和编制适合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等方面发展的德育内容,制定符合社会规范的道德标准和目标,做到个体道德发展需要、国家民族道德发展需要
5、和传统德育观念有机结合。在制定德育内容时,要贴近、关注受教育者的个体生命和现实生活,要特别突出爱国教育、民族精神、公共意识教育等一些主题性教育,把体现社会要求的及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联系的公民应有的道德心、社会责任感及正确的道德价值观,联系起来,加以规范,逐步形成具有国家特色的德育。 2.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构建德育社会化的教育体系。国家要高度重视道德环境的培育工作,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要求,各级部门要步调一致,统筹协调做好社会道德的净化和规范工作,对
6、违反德育要求的要坚决制止并给予遣责。特别是要发挥党组织、共青团、少先队、妇联、文联、电视台等党团、文学组织、媒体的核心作用,明确道德规范,弘扬道德正气,实践道德行为,评价道德行为成果,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道德环境。良好的社会道德环境才能为青少年一代的道德成长提供实践阵地和示范,有利于学校德育与社会德育、传统德育与时代主流德育相融合、相一致。 3.构建德育科学性的德育方法体系。学校德育社会化程度差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学校德育方法流于理论“灌输”为主和形式主义的德育方式,没有为学生提供走进社会实践道德行为的阵地,没有鲜明
7、的德育主题特色。我们要进一步借鉴国外学校德育显性方式与隐性方式相结合,主题教育与常规教育同发展,学校德育环境与社会德育环境相一致的方法,创设适宜学生内化德育的认识情境,掌握认识问题的方法,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立场、观点,达到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判断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目的。在方法手段上,要多采用价值澄清法、示范榜样观察学习的社会学习法、社会行动方法等一些贴近社会的教育方法,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社会的主流思想意识,培养行动技能,引导学生参与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的道德思维得到培养和发展。 责任编辑龙建刚此资料由网络收
8、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