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比德”及其对现代学校德育的启示.doc

儒家“比德”及其对现代学校德育的启示.doc

ID:14160120

大小:33.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7-26

儒家“比德”及其对现代学校德育的启示.doc_第1页
儒家“比德”及其对现代学校德育的启示.doc_第2页
儒家“比德”及其对现代学校德育的启示.doc_第3页
儒家“比德”及其对现代学校德育的启示.doc_第4页
儒家“比德”及其对现代学校德育的启示.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儒家“比德”及其对现代学校德育的启示.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儒家“比德”及其对现代学校德育的启示 摘要:儒家教育重视道德人格的培养,代写论文其教育过程诗性与理性紧密交融。“比德”是儒家诗性德育的重要形式。“比德”在化育道德情感、启迪道德自觉、融通人与自然、陶冶“知行合一”的道德人格等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比德”对日益倾向于理性化的现代学校德育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比德;学校德育;道德人格    儒家思想中有一个著名的育人观点:“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它蕴含着一种善美合一的教育理想。培养道德人格是儒家最重要的追求。

2、将德育与美育紧密交融在一起,重视理性与诗性的结合、人与自然的交流,是儒家教育最显著的特点。“比德”是儒家诗性德育的重要形式,它以自然物隐喻道德人格,化景物为情思而陶冶人格,具有直指人心的影响力和震撼力。    一、“比德”及其教育内涵    “比”是象征和比拟,“德”即道德人格。所谓“比德”,是指以自然物的某些特点使人联想起人的道德属性,借为人的道德品格、情操的象征,因之赋予自然物以道德意义[1]。在对自然美的欣赏中融入道德内容,自然美就升华为道德美、人格美。道德主体通过“比德”,达成了与自然物的直

3、接对话和交流,继而以自然物为范型、作寄托来进行人格理想的构建和人格形象的塑造。同时,“比德”所蕴育的审美人生境界,又能使主体自我意识升华到超然脱俗的诗化的境界,给人一种至善至美的感受。  “比兴”的艺术思维远古即有。孔子从理论上将此方法加以总结,并运用于德育,形成了“比德”的教育形式。“比德”所“比”之“物”内容很广,以天地、山水、金玉及松竹梅“岁寒三友”和梅兰竹菊‘四君子’为最多,笔者试举几例以作分析。  以天地为范则,用意在于修养君子的胸怀、品格、行止。《易经》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在

4、儒家看来,天运转不息,人效法天道,就当自强不息,奋发有为,所以就有了孔子的“其为人也,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人生境界和孟子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奋斗精神,而“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则强调的是君子须谦恭待人,胸怀坦荡博大。以山水“比德”多取意于山的高大、雄伟、刚毅、恒久,水的正直、善化、遍予而无私,如《论语•雍也》篇中所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以玉“比德”在《荀子•法行》篇中有“温润而泽,仁也;栗而理,知也;

5、坚刚而不屈,义也;廉而不刿,行也:折而不挠,勇也;瑕适并见,情也”等将玉与人的德行相类比的称谓。后世儒者如曹植的“亮怀美”、白居易的“垢尘不污玉”等,所称颂的都是君子的人格品行。以松竹梅“岁寒三友”和梅兰竹菊“四君子”“比德”的隐喻意向更具广泛性,比如,古人常以竹来赞喻忠义之士坚守节操、至死不渝的品格。唐诗有云:“无波古井水,有节秋竹竿”、“竹死不变节,花落有余香”。再如以松兰梅菊为喻,喻人之顽强坚毅、不畏艰难、幽雅超俗、清逸高洁;以松“比德”如孔子的“5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

6、226;子罕》);以兰“比德”如“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孔子家语•在厄》);以菊喻节,如冯梦龙的“不共春风斗百芳,自甘篱落傲秋霜”;以梅喻节,最为著名的当数陆游的咏梅诗:“雪虐风絧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过时自合飘零去,耻向东君更乞怜”。  儒家德育在运用理性话语的同时加入了诗性的隐喻语言,“比德”式教育方法使德育对话不仅发生在人与人之间,还发生在人与自然物之间,使道德教育的空间得以延展。诗化的德育方法可以弥补现代德育过于理性化而造成的不足,让德

7、育焕发诗意魅力,让学生在诗意文化的熏陶下,发掘诗情、诗心,由对自然物的赞赏、效法而自  主建构道德人格。    二、“比德”对现代学校德育的启示    (一)“比德”培育道德情感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构成自然界的美的是使我们想起人来(或者,预示人格)的东西,自然里的美的事物,只有作为人的一种暗示才有美的意义。”[2]“比德”是一种对于自然物的审美感受,也是将经验世界中的山、水等自然物的特征比附于人的内在的、视而不见的道德品质的情感体验。审美感受除了有诸如轻松、愉悦、舒畅等机体快感、知觉美感之外,更

8、多的是与满足人的社会性需要的理智感、道德感交织在一起的高级审美情感,这种审美情感与道德情感常常是重叠的。因此,审美活动的过程往往又是促进、催化人的道德情感的过程。  审美情感与道德情感的“重叠”意味着二者的“等值”或直接同一的关系[3]。范仲淹《岳阳楼记》中“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的审美体验与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道德情怀是同一的;文天祥的“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所吟诵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