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专题10 遗传的分子基础ppt课件.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专题10 遗传的分子基础生物(浙江选考专用)考点1 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基础知识一、染色体的组成和功能染色体考点清单S型细菌R型细菌菌落光滑粗糙菌体③有多糖类的胶状荚膜无多糖类荚膜毒性④有毒性,使小鼠患败血症死亡无毒二、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1.实验材料:S型和R型肺炎双球菌、小鼠。2.活体细菌转化实验3.离体细菌转化实验(1)实验材料:S型和R型细菌、培养基。(2)实验目的:探究S型细菌中的“转化因子”是DNA还是蛋白质或多糖?(3)实验过程及结果:(4)结论:S型细菌的DNA是使R型细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异的物质,即DNA是遗传物质
2、,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三、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1.实验材料:噬菌体和大肠杆菌等。(1)噬菌体的结构(2)噬菌体的复制式增殖增殖需要的条件内容模板噬菌体的DNA合成噬菌体DNA的原料大肠杆菌提供的四种脱氧核苷酸合成噬菌体蛋白质原料大肠杆菌的氨基酸场所大肠杆菌的核糖体2.实验方法: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3.实验过程及结果(1)标记噬菌体(2)噬菌体侵染细菌:4.实验结果分析(1)噬菌体侵染细菌时,DNA进入细菌细胞中,而蛋白质外壳留在外面。(2)子代噬菌体的各种性状是通过亲代DNA来遗传的。5.结论:DNA是遗传物质。四、RNA是某些病毒的
3、遗传物质的相关实验1.烟草花叶病毒对烟草叶片细胞的感染实验(1)实验过程及现象:(2)结论:RNA是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2.病毒重建及其对烟草叶片细胞的感染(1)实验过程及结果:(2)结果分析与结论:重组病毒所繁殖的病毒类型取决于提供RNA的病毒类型。3.人类的探索结论: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因为实验证明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只有少部分生物的遗传物质是RNA。重点难点一、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1.体内转化实验与体外转化实验比较体内转化实验体外转化实验培养场所在小鼠体内体外培养基实验结果加
4、热杀死的S型细菌能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S型细菌的DNA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实验结论S型细菌体内有“转化因子”S型细菌的DNA是遗传物质巧妙构思用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及其与R型活菌混合后,分别注入小鼠体内将物质提纯分离后,直接地、单独地观察某种物质在实验中所起的作用联系(1)所用材料相同,都是R型和S型两种肺炎双球菌(2)体内转化实验是体外转化实验的基础,体外转化实验是体内转化实验的延伸(3)两实验都遵循对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2.对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分析(1)加热杀死S型细菌的过程中,其蛋白质变性失活,但是其内部的DNA热稳定性
5、较高,加热只使氢键断裂,双螺旋结构被解旋,若慢慢冷却,分离的单链又可以恢复双螺旋结构,即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加热不会导致DNA变性。(2)R型细菌转化成S型细菌的实质是S型细菌的DNA与R型细菌的DNA实现重组,使R型菌表现出S型细菌的性状,此变异属于广义上的基因重组。(3)转化后形成的S型细菌的性状可以遗传下去,说明S型细菌的DNA是遗传物质。(4)转化的只是少部分R型细菌。由于转化受到DNA的纯度、两种细菌的亲缘关系、受体菌的状态等因素的影响,所以并不是所有的R型细菌都能转化成S型细菌。二、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
6、实验比较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设计思路设法将DNA与其他物质分开,单独地直接研究它们各自不同的遗传功能处理方法直接分离:分离S型菌的DNA、多糖、蛋白质等,分别与R型细菌混合培养同位素标记法:分别用同位素35S、32P标记蛋白质和DNA结论DNA是遗传物质,而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DNA是遗传物质(1)用35S标记T2噬菌体,悬浮液中放射性很高的原因:蛋白质外壳没有进入大肠杆菌,离心后存在于悬浮液中。(2)用35S标记T2噬菌体,沉淀中有放射性的原因:由于搅拌不充分,有少量含35S的T2噬菌体蛋白质外壳吸附在细菌表面,
7、随细菌离心到沉淀中。(3)用32P标记T2噬菌体,沉淀中放射性很高的原因:DNA进入大肠杆菌,离心后存在于沉淀中。(4)用32P标记的T2噬菌体,悬浮液中含放射性的原因:①保温时间过短,有一部分T2噬菌体还没有侵入到大肠杆菌细胞内,经离心后分布于悬浮液中,悬浮液中出现放射性。②保温时间过长,T2噬菌体在大肠杆菌内增殖后释放子代,经离心后分布于悬浮液,也会使悬浮液中出现放射性。考点2 DNA分子的结构与复制基础知识一、DNA分子的结构1.基本单位①磷酸;②脱氧核糖;③碱基(包括A、T、C、G四种);④脱氧核苷酸(有4种)2.空间结构:双
8、螺旋结构模型(1)由⑤两条脱氧核苷酸链组成,以⑥反向平行方式盘旋成双螺旋结构。(2)外侧:⑦脱氧核糖和⑧磷酸交替连接构成基本骨架。内侧:由氢键相连的⑨碱基对组成。(3)碱基配对规律:⑩AT;(碱基互补配对原则)。3.D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