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8886837
大小:3.61 MB
页数:66页
时间:2020-09-30
《CT_基础_知_识及颅内疾病ppt课件.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CT基础知识——及颅内常见病的诊断一、发展史CT上英文Computedtomgraphy缩写,是电子计算机与X线检查技术相结合的产物。1969年英国工程师Housfield首先设计成功,1972年英国放射学会首先报道这一科学成果,并由他和神经放射学家Ambrse成功地应用脑部,获得了第一例脑肿瘤影像。1973年英国放射学杂志作了正式报道,被医学院界誉为放射诊断划时代的飞跃。1974年Ledley设计全身CT机。Housfield和Cormark(美国物理学家1963年首先建议用X线扫描进行图像重建
2、,并提出精确数字推算方法。)获1979年诺贝尔生物学奖。我国黎光熙教授1975年首先报道,1979年上海华山医院首先引进第一台头颅机,1982年湘雅医院引进头颅机。二、CT设备与分代1)组成:①扫描部分:X线球管,控测器,扫描架;②计算机系统:贮存,运算;③图像显示,存贮系统。2)分代:根据探测器的数目,球管与探测器运转方式。第一代CT机:是由一个球管和二个晶体探测器组成,速度太慢,只限于实验阶段,没有临床价值。是直线平移扫描运动。第二代CT机:与一代基本相同,探测器稍多。缺点:孔径小,速度慢。第
3、三代CT机:扇形排列的探测器,数目多达300~500个。球管和探测器绕人体同步旋转。螺旋CT归属第三代CT机。第四代CT机:探测器固定分布在360度圆圈上,球管旋转运动。因探测器离人体远,不利于提高和改善图像质量。超速CT机:又称电子束CT,电子枪轰击四个平行的钨靶环,产生旋转的X线源。扫描时间为50~100ms。三、CT成像的基本原理X线球管探测器模/数转换磁盘计算机照相机数/模转换显示屏四、CT图像特点:1、重建图像,很多因素可以影响图像质量;2、横断面图像,解剖关系清晰,无重叠。缺点:从单一
4、层面不能反映病变全貌。3、密度分辨率高:X线平片组织密度需>5%才能分辨出来,而CT只要相差0.1∽0.5%就能分辨出来。4、CT值:是根据各种组织对X线的线性吸收系数来决定的(黑白表示密度的高低)。5、窗口技术:+1000~-1000HU2000/16=125Hu①窗宽(Windowwidth):是CT图像显示的CT值范围,在此范围内组织结构按密度的高低从白到黑分为16个等级(灰阶)。如:窗宽为160Hu则可分辨的值为160/16=10Hu,即两侧组织CT值相差在10Hu以上者即可分辨出来。②窗
5、位(Windowlevel),是窗的中心位置,指窗宽上、下限CT值的平均数。例如窗宽同为100Hu,当窗位为0Hu时,其CT值为-50~+50Hu,当窗位为+35Hu时,则CT值的范围为-15~+85Hu6、伪影产生的原因:①CT装置,②病人运动,③两种组织结构差悬殊。五、图像分析(如何看CT片)1、一般资料:姓名,性别,年龄,CT号,日期,医院,条件,层距层厚,是平扫还是增强(一般情况下CT片上增打“C”或“+C”字),窗宽窗位。2、参照定位图:按顺序,全面了解范围和部位。3、具体分析:密度(高
6、、低,等,混杂),大小,病变部位,数目,形态,边缘,内部(钙化,空洞),强化程度,形式(均匀,斑点,环形,不规则)。4、结合临床,综合结论。5、描述时只有前后左右关系,没有上下关系。六、临床应用范围1、中枢神经系统:应用最多,最有用。2、头颈部,眼眶,副鼻窦,鼻咽部的良、恶性病变及早期改变。3、呼吸系统。4、心脏,大血管(CT是薄弱点)。5、肺部、腹部和盆腔(优势)。6、胃肠道(薄弱环节),向腔外浸润是强项,邻近远处转移。7、骨关节:微小病变早期改变。颅脑CT(定位98%,定性75%)一、实用范围
7、:脑外伤,肿瘤,脑血管病变,感染,脱髓髓鞘病,先天畸形。限制:等密度,直径<10㎜易漏掉,某些脑血管病,鞍区,后颅窝,不合作儿童,颅内金属异物,碘油引起伪影。二、扫描技术:1、扫描基线,常规OML(听眉线)或OM线(听眦线);2、方式:横扫、冠扫;3、分类:①平扫,②增强,a,血管增生,b,血脑屏障破坏,③造影CT扫描,④窗宽、窗位的选择。三、正常表现:1、正常表现(基底节区丘脑区);2、生理变异:第五脑室(透明隔间隔)新生儿绝大部分可见。随着年龄的生长而闭合。第六脑室(中间帆腔)。3、生理钙化:
8、松果体钙化(20岁),脉络丛钙化,脑膜钙化,基底节钙化,动脉壁钙化。大脑镰钙化。4、脑室大小的测定:测量两侧侧脑室前角间距与同层面脑横径的比,正常平均值为31%(19%~39%)。四、基本病变:1、密度的改变:①低密度:某些肿瘤,梗塞,脑炎,囊肿,脑白质病,脑水肿;②等密度:某些肿瘤,血肿,炎症,梗塞,血管瘤;③高密度:血肿,钙化,富血管肿瘤;④混杂密度:大部分肿瘤。2、增强特点:①均匀强化:脑膜瘤,神经瘤,髓母细胞瘤,血管母细胞瘤,动脉瘤,肉芽肿;②不均匀强化:恶性胶质瘤,动静脉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