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一轮复习写作学案2(1)精品版.pdf

高三一轮复习写作学案2(1)精品版.pdf

ID:58786804

大小:37.44 KB

页数:3页

时间:2020-09-29

高三一轮复习写作学案2(1)精品版.pdf_第1页
高三一轮复习写作学案2(1)精品版.pdf_第2页
高三一轮复习写作学案2(1)精品版.pdf_第3页
资源描述:

《高三一轮复习写作学案2(1)精品版.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名校名师推荐⋯⋯⋯⋯⋯⋯⋯⋯⋯⋯⋯⋯⋯⋯⋯⋯⋯⋯⋯第二节诗文名言型材料作文的写作指导诗歌是借助意象来抒发感情的,于是诗歌的美总是让人难以言喻,诗歌的主题也往往是晦涩艰深的。也正是因为这个“难以言喻”“晦涩艰深”,高考作文题中出现诗歌材料时,同学们总会望而生畏。“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是唐诗中的名句。有人说,这是歌咏春天的美好品格;有人说,这是暗指一种恬淡的做人境界;有人说,这是叹息“细雨”“闲花”不为人知的寂寞处境;有人说,“看不见”“听无声”并不等于无所作为;还有人说,这里的情趣已不适合当今的世界

2、⋯⋯请你根据自己读这两句诗的体会,展开联想,写一篇文章。这是2007年高考北京卷作文题的主体内容。面对这道作文题时,很多同学在审题时只抓住了“春天的美好品格”“做人境界”“寂寞”等词语,没有从整体上去理解诗句所蕴含的“恬淡而美好的品格”,导致写起来毫无顾忌,自然也就容易离题万里了。1.诗文材料要析现(意)象,抓本质诗歌是借助意象来表情达意的,诗歌的含蓄美也多体现在诗歌所描绘的意象中。这些意象往往具有象征性或指代性,审题时,我们可抓住诗歌的意象去联想、体会,捕捉它所包含的象征意义和寓意。我们仍旧以“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为例。这两句诗包含有两个意

3、象:“细雨”和“闲花”。“细雨湿衣”而“看不见”,“闲花落地”而“听无声”,正是因为“看不见”才显雨之“细”,只有“听无声”才见花之“闲”。由这两个意象的特点就可以想到,雨细细密密,才能“润物细无声”;花悄无声息地飘落更可让人想起“化作春泥更护花”,那种默默奉献的精神更让人怜爱。进行了这样的解读,我们不难看出作者是在赞美春天的美好品格。其次,要弄清这两个意象有什么深层意义或象征意义。为了探求其深层意义或象征意义,我们可以采用相似联想的方法进行合理推求。春天的那种美好品格就可以理解为恬淡地做人,甘于寂寞,从而达到超然物外的境界,在行文中就可阐述当今社会如此

4、浮躁,若能拥有一颗淡然之心,人生必将更加美好。我们还可以更进一步思考,“看不见”“听无声”的寂寞并不意味着平庸,而是要在寂寞中追求美好。2013年高考福建卷作文题,选取的材料是顾城的诗《忧天》:我仰望着夜空,感到一阵惊恐:如果地球失去引力,我就会变成流星,无依无附在天宇飘行。哦,不能!为了拒绝这种“自由”,我愿变成一段树根,深深地扎进地层。面对这道作文题,我们可以根据流星与树根、天宇与地层、理想和现实这几组矛盾冲突,对这首诗进行解读,论述自然界的矛盾与冲突;更要对原因、状态进行对比,从更深层次论述“没有束缚就没有归属”这一本质内容。2.名言材料要先理解,

5、后辨析名言材料有的是单则名言。对单则名言可以抓关键词的含义,然后再透析其喻义。但名言材料多是多则名言,这就要综合分析了。看下面2015年福建卷作文材料:●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也成了路。●有时,走错路也是一件有意思的事件,如果没有走错了路,就不会发现新的路。●世上没有走不通的路,只有不敢走的人。1⋯⋯⋯⋯⋯⋯⋯⋯⋯⋯⋯⋯⋯⋯⋯⋯⋯⋯⋯⋯⋯⋯⋯名校名师推荐⋯⋯⋯⋯⋯⋯⋯⋯⋯⋯⋯⋯⋯⋯⋯⋯⋯⋯⋯上面三则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感悟和联想?请就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要准确解读材料,必须抓住以下两个关键:把握材料中的关键词“路”的喻义。作文材料

6、由三句话组成,每句话都涉及到“路”这一关键词,虽然三句话中的“路”蕴含的意义各不相同,但都是以“路”为喻体,充分体现了“路”丰富的象征意义。考生要从“路”的隐喻性出发:不同人对待路的态度和方式不同,有的人习惯走老路而循规蹈矩,有的人则敢于走新路而有意外收获。考生在深入理解“路”所具有的内在特征的基础上,联系今后个人的成长之路、创业之路,乃至国家民族的探索之路、振兴之路、改革之路、希望之路,就可以写出富有个性的文章。领悟材料中暗含着的思辨关系。作文材料由三句话构成,第一句话是鲁迅说的,侧重谈“路”的由来以及“人多”与“路”的关系;第二句话侧重讲走错路的价值

7、,错路中孕育着新路,跟张爱玲的“非走不可的弯路”有些相似;第三句话强调走路人的勇气,侧重对敢走路之人的心态与精神的分析。从单个材料之间的关系来看,三句话构成了三个有效的思辨层次。考生要在思辨上有所突破,就要认真分析材料,努力发现问题与矛盾。从三则材料综合的角度而言,关键在说“探索出适合自己的路”。考生应在扎实地分析材料后,再从整体把握,如此方能在思辨上比别人走得更远。(2017·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③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李清照)④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

8、光于天下照四方。(魏源)⑤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作,敢当。(鲁迅)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