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6单元23.马说教案.docx

人教部编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6单元23.马说教案.docx

ID:58753224

大小:69.43 KB

页数:4页

时间:2020-09-30

人教部编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6单元23.马说教案.docx_第1页
人教部编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6单元23.马说教案.docx_第2页
人教部编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6单元23.马说教案.docx_第3页
人教部编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6单元23.马说教案.docx_第4页
资源描述:

《人教部编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6单元23.马说教案.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马说教案一、导入(伯“乐相马”的成语,讲关于伯乐的故事。)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今天我们来学习《马说》,一定会让你对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二、解题《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

2、马说”这个标题,是后人加的。“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带读全文,要求学生注意难字的读音。2.学生读课文,并且讨论、了解全文大意。3.思考讨论:(1)文中千里马指的是什么?你觉得作者是仅仅在替千里马鸣不平吗?要点提示:比喻人才。韩愈当然不是在仅替马鸣不平,他写这篇文章旨在抒发自己的感情,伯乐指能够识别人才的人,结合作者的当时背景,指封建统治者,而且应该是指能够识别赏用人才的所谓明君。(2)伯乐指的是什么?要点提示:比喻识人才的人。(3)归纳:本文就

3、是通过千里马和伯乐,隐喻人才和识人才的人的。四、再读课文,深入探究(一)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1.思考讨论。(1)概括本段内容。(2)世上到底是先有马还是先有对马的认识?要点提示:(1)无识马者则名马无名。(2)先有马,再有对马的认识。就一般的马来说,应该是这样的情况。然而对千里马来说,情形便有所不同。如果不能把它从普通的马群中识别出来,只有一般对待,发挥不出它的特长来,那就等于它不是千里马,就没有千里马。在这里,第1页共3页识马就成为前提了。(二)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1.思考讨论。(1)概括本段内容。(2)跟常马一样都达不到,岂不是千里马不如常

4、马了吗?要点提示:(1)无识马者则千里马无法日行千里。(2)通常数量的喂养,常马吃饱了而千里马远没有吃饱;没吃饱的当然比不上吃饱的,本领自然发挥不出来。这正是说明,千里马喂养不得法,便无法显示它的本领。(三)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1.思考讨论:(1)概括本段内容。(2)“之策”“食之”“鸣之”是什么句式?(3)三个“之”字,用法是否一样?(4)你是怎么理解“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要点提示:(1)妄言无千里马者,恰是不识千里马者。(2)排比句式。总括不识马者不按照千里马的特性来对待它。(3)前两个“之”,代词,指千里马,分别作动词“策”(驱

5、使)、“食”(喂)的宾语。第三个“之”却不同:它可以不用,用了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如同我们在第一册中读到的“久之”的“之”一样。(见蒲松龄的《狼》)这里“鸣”是(马)鸣,而不是鸣(马)。这样用使句式整齐而又灵活富于变化。(4)表现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不满和愤慨。1.策2.之①策之不以其道(用鞭子打)①策之不以其道(代词,指马)②执策临之(马鞭子)②鸣之而不能通其意(用在主谓之间)3.其①策之不以其道(代词,它。马)②其真无马邪?(句中语气词)③其真不知马也。(其实)4.通假字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通“饲”,喂)才美不外

6、见(见,通“现”)(四)归纳课文。第2页共3页1.读了本文请你谈谈作者的思想感情。2.你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要点提示:1.本文围绕着有千里马还是没有千里马的问题反复论述,慨叹世无伯乐致使千里马陷于不幸遭遇,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昏庸愚昧、埋没人才,并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心情。(作者在文中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心情)2.阅读本文的现实教育意义:读了本文能认识到旧社会封建统治者埋没、扼杀人才的可恶,深感生在新社会的幸福。我们应当珍惜今天的幸福,要努力磨炼自己,使自己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有用之才。五、拓

7、展探究1.你还知道哪些怀才不遇的古代文人?写了些什么作品?2.他们作品大多写些什么内容?3.如果你怀才不遇,你学哪一位古代文人?(把你的探究结果,写成一篇小短文,下节课交流)资料链接一、作者及写作背景《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795-800)。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守门人)辞焉”。尽管如此,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郁郁不乐,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跟《马说》同期的作品还有《龙说》(即《杂说一》)

8、。文章以龙喻圣君,以云喻贤臣,借“龙嘘气成云”,然后“乘是气,茫洋穷乎玄间(宇宙间)”的传说,阐明贤臣离不开圣君任用,圣君也离不开贤臣辅佐的道理,可以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